“阅读就像美食一样。吃了好吃的东西,不断想吃,读了好的书,也会让你不断地去找好书读。”说起阅读,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永新很形象地用美食打了个比方。阅读会带给人喜悦新鲜感,这些最后都汇聚成精神上的饥饿感。也正是有这种饥饿感当动力,他每天清晨都比一般人早起两个小时,专心读书。
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朱永新认为,这种“精神饥饿感”在中小学阶段更容易形成,因为从科学角度认为,一般孩子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一起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成年人阅读往往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工作。
父母是否在小孩5岁前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同时,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孩子长大以后,是用在14岁以前所阅读的东西、所体验的东西、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基本价值观为根基,继续去构建内心的成人世界。人生以后的历程,只不过是前面14年所阅读的东西的展开。
一位当了小学生家长的妈妈发现,再美好的计划都跨不过上学这道坎儿。孩子上学前,这位妈妈一直坚持给孩子读各种故事,也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自打一上学,孩子阅读的时间被一点点地挤掉了,“又要完成学校的作业,又要保证孩子睡眠,只能有所取舍。”这位妈妈无奈地说。
一项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只有12.3%的学生花在阅读方面的时间比较多。
国外的大量研究证明,家庭作业越多,孩子可能会越笨。
朱永新解释,重复的练习是孩子最讨厌的事情,这只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但是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并没有特别的作用。
“阅读与学业从来就是不矛盾的。”朱永新说,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这两套大纲绝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 朱永新介绍,在一些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学校中,有些老师可以仅用1个月的时间把课程讲完,剩下的大量时间进行阅读。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孩子的阅读也是一个阶梯式的、逐步过渡的过程。
朱永新建议,在最初的粉红色的阶段,阅读是以读、写、绘、儿歌、童谣为主,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阅读则表现为大声朗读、复述故事、默读等形式,到了再高的年级,就可以开展主题的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