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里经过近20次修改,最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6日表决通过的精神卫生法,将于明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部法案不是冷冰冰的规章,一些细节非常接地气,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都能从中找到实惠亲民的处方。
财物丢不了了:患者享有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明确家庭的相关责任,家庭成员患有精神障碍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做好看护管理。
点评:老百姓过日子,攒下点“家产”不容易,一旦患了精神疾病,脑子糊涂了,个人财物怎么办?这在以往是让人很头疼的事情,比如有些别有用心的家属,在患者犯病后趁机把患者的房子、存折拿走,更有甚者还会让患者签署赠与的协议。也有一些疾病的患者,如躁狂,发病的症状就是过分夸大自己的实力,过分慷慨大方,可能把自己的房子、钱、贵重的首饰送给别人,等患者病情好转,突然发现财产尽失,“没处说理”,可能在这种打击下再度犯病,精神类疾病的重要特点就是复发后一次比一次难治。
立法实施后患者不用害怕“人活着,钱没了”的尴尬,在患病期间的财产交易、纠纷都可以起诉到法院,糊里糊涂送给别人的财物能要回来。
此外,有的家属把患者往医院一放就不管了,病好了医生打电话通知家属,家属说反正患者有医保,就在医院吧,过去医生也束手无策。和其他疾病不同,也不能强行让患者出院,现在这种情况,只要告诉家属,这是一种违法行为,相信家属也不愿意因此触犯法律。
看病不挨白眼: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开设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
点评:以前说去“精神病院”看病,不但挨白眼,还会被人指指点点,家属也连带着受到歧视,有些家属就会对患者产生埋怨、疏远的心理,对疾病的治疗不利。据医学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报告,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抑郁障碍人群排名第一,绝大多数从未就诊。这其中怕挨白眼也是重要的原因。
立法出台后,不少三甲医院都会开设精神科或心理门诊,患者可以大大方方去综合医院看病,有问题,综合医院的医生会推荐患者去专科医院治疗。心理咨询师要规范服务行为,普通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那些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产生心理问题和烦恼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并请求帮助的人群。而是如抑郁症、躁狂症等。心理咨询师或普通心理门诊医生重点识别和及时转诊“精神障碍”病人。
没病不被“强制”: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住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可以随时要求出院,医疗机构应当同意。
点评:许多精神疾病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只能靠医生的诊断,家属介绍病史是诊断中很重要的依据。因此,不排除会有家属为某种利益谎报病史,医生又没有侦查的义务和权力。难免有个别医生会被影响做出不准确的诊断,如其他躯体疾病也会出现误诊和漏诊一样。
立法出台后,有利于从源头上避免医生误诊和漏诊的情况。法律要求,住院首先要患者本人自己同意,家属的意见仅仅作为参考。同时,如果患者打人骂人,发生危害他人或自身安全的行为,又拒绝就医时,可强制住院。
如患者或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三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申请。
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两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如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可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层层把关,防止有人“被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