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12月03日> 总第979期 > 19 > 新闻内容
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
摘自11月21日《中国青年报》,从玉华/文 IC供图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3日  查看次数:  


  这绝不只是一根看起来仅有小拇指粗、一米长的管子。它在一个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有与“老天”讨价还价的能力。
  植物人特丽依靠喂食管,已经存活了13年。关于要不要拔掉管子的争论,几乎震动了整个美国,起初,当地法院批准了特丽丈夫提出的申请,喂食管首次被拔去。两天后,另一法院作出相反判决,喂食管再次插上,无数人举着标语牌:“给特丽食物”,甚至布什总统也介入“抢特丽”事件中来。
  不过最后,医生们按照法律判决,镇定地拔掉了特丽赖以维生的喂食管。被拔掉13天后,特丽真的被“饿死”了。
  这场关于生命伦理的争议至今都被称作经典案例。
  管子拔与不拔就像猜谜语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曾经从医多年,2006年,罗点点和她的朋友成立了“选择与尊严网站”,提倡“尊严死”,希望人们在意识清醒时在网上签署“生前预嘱”。如今,网站累计有87万人次的流量。她和朋友们谈起人生最后的路,一致认为,死得要漂亮点儿,不希望在ICU病房,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赤条条的,插满管子, “工业化”地死去。
  当时,罗点点的婆婆因为糖尿病住院,翻身的时候突然被一口痰堵住,心跳呼吸骤停,医生第一时间用上了呼吸机,虽然心脏还在跳动,可是没有自主呼吸,而且完全丧失了神志。还要不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维持老人的生命,成了困扰整个大家庭的难题。
  最后罗点点和家人一起作出了停用呼吸机的决定。在整理老人遗物的时候,家人发现了老人夹在日记本里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她对在自己生命尽头时不进行过度抢救的要求。但身为医生的罗点点仍然感到后怕。如果没有这张纸条,或者纸条写着另外的意思,那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件事不像猜谜语,不再让逝者生者两不安?
  放弃与抢救到底听谁的 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从医40年的刘端祺经手了至少2000例死亡。他认为罗点点她们做的事儿,太重要了。刘端祺说,整个医院,他最不愿意去的就是ICU病房,尽管那里展示着最先进的设备。在那里,他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对那种“生命不息,化疗不止”的观点,刘端祺一直持反对态度,可这种态度常常得不到许多同行的理解。
  有时候,刘端祺会直接对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没多久,这张病床就换上了新床单,人离世了。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现实生活中,无论多么高龄死亡都是“因病抢救无效”,这不是一句讣闻中的套话,而是一种社会意识。再也没有寿终正寝,唯有高技术抗争。
  也有医生对罗点点说,你们的理念挺好的,可在中国很难推下去。很多时候,不是医生而是中国人“孝道的传统观念”这把最有力的手,把各种管子插入了病人的身体。
  有的医生一边看着胸透片子,一边对病人家属说:癌症晚期了,治疗的意义不大,但你们还是表表孝心,住院化疗吧!还有的临终病人本人都不愿做最后抢救,但子女担心亲戚朋友甚至邻居说,因为自己不让医生治,把老父亲给“弄死了”,硬把老人塞进了ICU的一堆机器中,眼巴巴地隔着玻璃流眼泪。
  除了孝,有的还有利益。比如,有的家属就是不拔管子,病人一直躺了4年多,为什么不放弃,因为费用不需他支出,他活着一天就从单位领一天工资。还有个病人的儿子跟大夫说,你再给我父亲延长一天,我给你1000块钱。这天是31号。明白什么意思了吧?!因为“下月的工资就有了”。
  实际操作中,“要不要抢救”到底听谁的?老人不想抢救,子女要抢救,医生接受哪个?老大签字不抢救,老二来了要告医生,你凭什么不抢救我爸啊!现在医生出于自我保护,尊重家属的意愿远远胜过尊重病人的意愿。
  决定拔管子了,过去谈清楚了家属同意撤,是由医护人员拔。现在决定撤时,就告诉家属怎么操作,他们自己动手解决。
  生存与死亡让自己做主 罗点点团队里的席修明是北京复兴医院的院长,这个从34岁就开始担任医院ICU主任的专家,23年后,却说他害怕ICU里那种只有机器响的环境。ICU的发展,在胜利中却迷失了方向。
  他常提醒ICU中的工作人员,一个微笑胜过一片安定。他要求同事多给机器旁的老人梳头、擦身体,抚摸他们,哪怕病人已经没有了意识。应该走出技术万能的魔咒,因为机器意志永远无法取代人性的甘泉。他早想好,如果自己快死了,坚决不住ICU,不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不会过度抢救,赶着谁来看我,就是谁。走了骨灰放在树下,当肥料。“我一生很充实,我给自己打80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点点竖起大拇指,说自己同样很敬佩那些插着七八根管子,选择与死神顽强抗争的人,是“好样的!”而生前预嘱就是强调死亡的权利由本人做主,怎样选择没有对错,只要是自己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