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把驴产业做大做强,辽宁省阜新市农民组织驴行小贩加盟形成驴业经纪人队伍,向东阿阿胶等大企业靠拢,成为壮大驴产业的生力军。这是记者通过网络检索到的近期一则报道。在养驴户们积极寻求出路的同时,他们或许不知道,以驴皮为重要原料的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以一种史上全新养驴方式向他们靠拢:兴建养驴示范基地。
时代造就的创举
我国养驴历史已有4000多年,驴的品种资源丰富、数量多、分布广、品质好。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驴的养殖规模日益缩小,存栏量以每年3.6%的速度递减。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驴的役畜作用逐步被机械取代;二是公众保健意识不断增强,驴产品消费量逐年增大,加速了驴的出栏;三是科学研究滞后,阻碍了驴养殖规模的扩大;四是优惠政策不到位,导致农户养驴积极性不高。
驴产业存栏量的减少,意味着驴皮原料的紧缺。这一点,东阿阿胶早在十年前就意识到了。从那时起,伴随着全产业链管控模式的构筑,东阿阿胶开始启动养驴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结合的方式,东阿阿胶创出了“政府+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合作模式。在此模式下,示范基地的主要功能是繁育种公驴、培训、收购和带动;母驴由农户饲养。
近年,东阿阿胶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山东等地建立了17个标准化养驴示范基地、1个驴产业研究院、1个中国驴产业网,召开了四届中国“商品驴”高峰论坛,率先实现了驴皮溯源工程,从源头上确保产品安全。公司还制定了毛驴饲养管理标准,创制了“DNA标记鉴别驴皮真伪技术”并被收入《山东省中药材标准》。
东阿阿胶是阿胶行业最早开始建立养驴示范基地的企业。到2020年,计划在国内建设20个养殖基地,保障原料的稳定供应。从自然而分散的养殖转型为基地带动农户散养的计划养殖,秦玉峰总裁说,东阿阿胶着眼长远的“原料保障行动”,客观上促成了养驴史上一场大革新。
易被误读的基地
“绿色的草原上,栅栏圈起的开阔的养殖场,里面是成群的毛驴……”这是众多外行们对养驴基地的想象。
“这只是一种浪漫的假想,”东阿阿胶副总裁李世忠说,“从世界范围看,驴的养殖也是个冷门。由于这种原因,东阿阿胶养驴基地的探索和完善过程会很长。”他举例说,像驴的大规模饲养,只要上千头在一块儿,管理难度就非常大,特别是养殖场地难以解决。所以,他们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基地提供公驴、农户散养母驴”的方式。这种情形,几乎会让所有兴致勃勃前来的参观者产生“心理落差”。
还有一种说法:十分珍贵的乌驴,怀孕时间长达2年半甚至3年;因此驴皮更加紧缺。李世忠说这也是一种误传,乌驴怀孕时间跟其他驴种一样,都是一年。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很容易对养驴基地产生误读。这使得本就艰辛的探索又平添了几分沉重。
基地带来的温暖
“农户不获利,阿胶行业就没有未来。”秦玉峰总裁经常教育员工:作为阿胶行业的引领者,东阿阿胶人要深知,养殖户是上游,上游涵养好了,东阿阿胶才能生机勃勃。
一头驴就是一个小银行。与东阿阿胶合作养殖毛驴,目前已成为相关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模式。东阿阿胶在驴产业上的公益性支出,包括良种保种、育种与繁殖技术研究、农户种驴补贴等已超过2000万元,为养驴农户增收及阿胶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社会贡献。如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东阿阿胶2008年出资80万元,与政府联合成立了养驴扶贫基金会。成立以来,共为当地改良技术员引进种公驴86头、建设改良站54处,每年良种改良达2万头,巴林左旗农民仅新增的收入就达到1000万元。
本着提升农户养驴效益等目的,东阿阿胶还开展了多方面的科研工作:投入220万元开发驴细管冻精;为保护德州驴等优良品种,每年投入300多万元进行保种,并为养殖农户提供贷款贴息、技术服务等支持;今年,东阿阿胶投资的“东阿黑驴”育种基地也即将投入使用,项目实施后可预计实现良种改良50万头,全国农民养驴仅新增收入,每年即可逾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