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自然也就是自己大家庭和亲朋好友的家庭医生了,自己知道的,就一股脑地把医疗资源都给他们,不知道的,也就要做好导医了,可这个工作也是经历了一个大的转变的。
刚开始时,对于超出自己专业范围的医疗决策,我一般都是先根据常识,将病人介绍给自己熟识的专科医生,获得初步诊断信息。若是至亲,就花时间研读一下有关该疾病诊断的专业背景信息。
若跟本院该疾病专科的主任熟识,那么推荐病人或陪同病人找主任,若不熟,则推荐病人给自己熟识的该疾病专科的某位医生朋友,然后听取专科医生的建议,一般是采纳执行。对于至亲,我也还会到处找医生朋友来多处求证。
可以说,我的这个家庭医生做得很自私。找医生是以熟悉或不熟悉为前提条件的。从实际效果来看,每一例家庭成员的看病过程都相当艰辛,从医疗大方向到很多小细节,事无巨细,而当我逐渐接触了更多的患者以后,也渐渐地理顺了自己的导医思路。
首先是就近求医,明确疾病诊断。若诊断不明,也要弄清楚大致诊断方向,然后结合医生推荐的专家意见,利用全国或省内或市内专业排名,确定可能具有明确诊断能力的就近医疗机构。可以说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专家是看病最关键的环节。
在疾病诊断明确后,就要关注疾病治疗及预后常识,以医疗技术对预后的影响是大还是小(常见病还是罕见病,常规技术还是高难度技术)来决定是在本地治疗,还是到外地治疗,或请专家来本院治疗。
另外,也要关注医疗费用、医疗效果和医疗风险的评估,是否合算(尤其是对于新技术和新疗法要多留神)。
家庭医生的职责应该具有前瞻性,不是等真正出现大问题了,才出手救急。在这方面,健康体检和建立档案管理很有必要,应从成员的现存隐患或前瞻性隐患(职业隐患、家族疾病背景隐患)等角度加强平时的健康教育和指导,开展个体化的定期体检(不拘泥于单位的体检项目)。
编后记:
我们不一定都刚好有一名这样的家庭医生在身旁,但不妨给自己做一回家庭医生。首先,需要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要像管理工作一般井然有序地做好健康体检;如果生病了,就要看医生,就医的时候要先明确诊断,然后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和专家来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