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王大龙,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给养孩子提出具体建议,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解读说,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早教当成提早教育,这是个误区,养孩子就像种庄稼,不能赶,要耐心。
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 《指南》希望他们能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这是对孩子安全的一个提示和教育,不仅是频发的儿童拐带事件,还有社会上对儿童的性侵犯都提醒要让孩子养成安全意识,家长一定要嘱咐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并且在这个年龄,要告诉孩子不要让别人触碰隐私部位。
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 《指南》要求4~5岁孩童知道父母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王大龙说这是人格培养问题,让孩子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过他认为,这个阶段让孩子做到这点有点过早,达到这个要求一般要到8岁左右。在这个年龄,应该培养孩子的情感共鸣,能和父母一起喜怒哀乐。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多跟孩子交流。
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 《指南》认为孩子需要有初步的归属感。5岁要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5岁是孩子认知的发展期,这时让孩子认识地理形态、家庭地址、位置等,是空间知觉的发展。王大龙建议,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可以把孩子放到大自然里面去,让孩子熟悉家附近的环境,如一些景点、主要建筑等。让孩子知道当地的景观也是认识自然环境的过程。
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 这是对孩子的社会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倾听是个很大的技巧,想让孩子倾听别人,一定要先倾听孩子。在国外,孩子回家后,首先鼓励家长要听孩子说十分钟,这样孩子才会听你说十分钟。
王大龙提醒家长,其实孩子这几个方面是同时发展的,并不孤立,不要有“单独发展这个,再发展其他的”的偏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