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诊断为脑瘫了,一个脑起搏器就能将病治好?原来,这里的“脑瘫”并不是真正的脑瘫,而是“扭转痉挛”,身体会像拧麻花一般,肌张力很高,在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DBS,俗称脑起搏器)后,就“药到病除”了。
10岁女孩郝佳(化名)曾被数家医院误诊误治为“脑瘫”多年,出生2个月时就被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患儿生长发育迟缓,5个月还不会翻身,9个月勉强会坐,直到2岁多学会站,3岁多才晃晃悠悠地独立行走。5岁时被诊断为“脑性瘫痪”,并行“脊神经后跟切断术”,但术后效果不佳。
家人带郝佳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脑三科)常崇旺博士专科门诊。医生在查体的过程中,发现患儿颈部扭转,头常被迫偏向左侧;左上肢伸直,右上肢就会屈曲弯向头部;肌张力很高,肌力检查没法配合。检查后常崇旺认为患儿应该诊断为“扭转痉挛”,并非“脑性瘫痪”。建议患儿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
该院功能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在局麻下给患儿行脑深部电刺激测试术,在其大脑内植入细如发丝的电极,体外遥控测试症状改善情况。术后第二天,早在出生后醒着就没法平躺的患儿竟然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平躺在床上,吃饭一直靠母亲喂的她,其右手也能把饼干送到嘴里了。
测试5天后,患儿所有症状均消失,王学廉教授给患儿进行了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
链接: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开展的脑起搏器植入术是利用微创方法经全息导航将电极导线植入患者脑内的病灶区,经头皮下延长的细导线连接到植入胸壁下锁骨附近的神经刺激器(起搏器),刺激患者丧失的自主调控神经环路,并可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通过体外程控调节刺激微电脉冲参数强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