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2年10月15日> 总第965期 > 07 > 新闻内容
“被动的宅”要看精神科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5日  查看次数: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 王学义 宋 美   近日,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在辖区常住人口中开展疑似精神病患调查。该问卷包含“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等11个条目,以构成评估精神病患者的线索。
  上述标准一出,便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众多“宅男宅女”惊诧地表示:“这不就是我吗?我是精神病了!”还有网友认为,自己只是喜欢呆在家中,精神完全正常,这些标准让自己“很受伤”。“宅”是不是精神疾病?
  从临床上看,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典型表现也是“宅”。但是这种“宅”核心症状为孤僻懒散、社会退缩、情感淡漠,是由疾病直接导致的社会功能损害,患者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异常。抑郁症患者也会出现不愿出门,不愿交流,这是建立在抑郁症导致的情绪低落、精力减退的基础之上。此外,孤独症、社交恐怖症、惊恐障碍等疾病的患者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宅”。经过治疗,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而宅男宅女的宅,是一种他们乐意选择的生活方式,属于“主动的宅”。他们甚至大部分人能认识到自己宅的不良影响。
  但主动的宅也会带来一些心理隐患,长期的宅生活使得他们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性格越来越内向,不擅长交流,喜欢逃避现实,逐渐形成自闭、偏激的性格和消极、退缩的生活态度。因此,提倡 “宅”有所获,通过互联网认识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丰富的知识与信息,拓展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书法等。
  青春期是各种心理问题高发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人群尚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对外界不良因素缺乏抵抗,性格叛逆,极易沉溺于互联网,是要远离“宅”的一类人。同时,性格内向的人,选择“宅”来逃避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还有一些全职主妇,由于没有工作,长期宅在家中,思想与社会严重脱节,和丈夫缺乏共同语言,导致家庭不和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