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位于北京协和医院东院区北侧30米处的新门诊楼国庆长假后启用,10月4~7日在新门诊楼试运行假日门诊,即每天上午半日门诊,10月8日起全面启用。急诊将于10月中旬搬至新楼,此前仍在住院楼北部的老急诊区域接诊。
90多岁的“老协和”终于“升级”了。在大家欢度中秋、国庆长假之时,协和人“乔迁新居”,向使用了30多年、日门诊量从设计承载仅为2000人次逐渐增长到上万人次、已经实在不堪重负的旧门诊楼依依惜别。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老楼——古老的建筑群落也将最后一部分门诊服务功能切割出去,保留教学及办公功能。
“全国人民挤协和”,且不说挂个号有多难,挂上号去看病也有几道关:怕停车、怕排队、怕迷路、怕折腾,看一次病,排队磨心,找路磨脚,问路磨嘴。如今这些问题在协和都将得到大大改善。当然,“升级”后的协和就诊流程也有了重大改变。本期,健康时报总结了协和新门诊楼看病的几大攻略,希望为有需要的广大患者提供些帮助。
旧门诊:怕排队
新门诊:100个服务窗口
建卡、挂号是就诊第一步,过去,建卡、挂号,以及之后的收费、划价、取药等分别都要在不同的窗口排队,尤其协和的挂号“长龙”甚至被称为“东单一景”。
如今,新楼一层门诊大厅设了21个服务窗口,其他各层都设有至少两个窗口,全部是“通柜式服务”,即建卡、挂号、收费三合一。同时,58台医疗服务自助机分布在大楼各层,患者凭银医卡就可以在机器上完成挂号(当日、预约)、114预约取号、缴费(自费、医保)等。这些强大的自助机,还能用来查询(门诊就诊流程、医师出诊信息、医师专长、物价信息、费用明细、医保政策、检查结果等)和打印(化验单、处方、导诊单等)。
以前患者要先持挂号条和病历手册到护士台报到,等待护士分诊叫号,拿到检验结果后回诊室二次就诊找医生确诊开药。如果有人“夹塞”就会引起纠纷。
现在挂号后,患者信息直接到达各科,按先后顺序自动分诊,患者到达科室后,直接在一级候诊区找位置坐等,叫到号后再进入医生门口的二级候诊区等。对于过号、需二次就诊的患者被排入“续诊”序列,排在二级候诊序列的最后一个,但比一级候诊患者优先。
旧门诊:怕迷路
新门诊:功能区清晰
以前的协和就是一个大大的迷宫,各种检查项目分散在各个大楼的犄角旮旯里,需要不停地问路才能找到目的地。如今,所有的门诊功能全部分区、分块、合并同类项地收纳在同一座楼内。
比如,二层的内科检查区,集中了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监测、平板运动试验、血细胞、肺功能和血气等7个项目的检查。五层的内镜中心,集中了胃镜、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气管镜和喉镜等多个内镜检查项目,原来分散在消化内镜、呼吸内镜和耳鼻喉科的内镜检查全部整合在一起。
旧门诊:怕折腾
新门诊:手续一柜办
划价、交费、预约、检查,把人来来回回折腾曾是患者抱怨的重要原因,也是许多公立医院的通病。今年3月,协和医院曾开展了科室主任“当一天患者”活动,活动结束后,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就医的折返,让患者走“就诊单行线”成为重要问题被提出。
对此,新协和设置了几个细节,除了清晰的大楼标识系统、主要岔道有人工导医外,最重要的是,患者在任一窗口完成缴费后,电脑都会自动打印出一张导诊单,标明该患者需要做的各个检查项目、具体检查时间、所在位置、到达路径等。
比如,一名“咳嗽一月”的患者去协和呼吸内科就诊。医生在电脑上点击“胸部CT平扫”确认,申请成功;患者持银医卡找到离自己最近的一个自助缴费机,自助缴费成功后,自助机里会吐出一张收据和一张导诊单,导诊单上标注:请您于今日下午三点到放射科CT二室做胸部CT平扫。放射科位于新门诊楼地下一层。
如果没有银医卡,患者也只需要持就诊卡去柜台,也可以一次性办理完全部的手续。
北京协和医院将1961个检查项目纳入统一信息平台,62%的检查项目实现了无需预约即刻执行和自动预约。其中,心电图、X线检查等不需要预约立即进行检查的占到总体项目种类的42.8%;像胸部CT平扫等自动预约检查时间的,占18.8%;像放射科的增强CT、MRI或介入诊断和治疗等需要人工预约项目占38%,多是出于医疗安全、特殊需求及患者隐私保护等目的。
为方便患者检查,超声医学科还在新门诊楼增设了3台自动登记机,患者在就诊当日可凭就诊卡、银医卡刷卡登记或扫描“预约单”上的二维码登记,拿到就诊顺序号码后在候诊区等待叫号。
旧门诊:怕停车
新门诊:1300个停车位
过去,去协和看病总要纠结怎么去,开车的话,停车费老劲还要耽误很多时间,不开车呢,挤地铁不方便。医院门口每天排队等候入院的车辆尾巴能甩出很远,加剧了东单地区早高峰时段的拥堵状况。
如今,新大楼地下二三层均为车库,共有1300多个停车位,是原来地上地下总停车位的5倍。目前开放500个,11月初将全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