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常见病中,糖尿病是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它的存在无声无息,但却足以致命,所以国外给它取了一个别名,叫“沉默的杀手”。
通常,当人检查出糖尿病时,先是非常害怕,可时间长了,发现没什么大不了,不疼不痒,既不耽误吃也不耽误喝,就越来越不重视,越来越不规范自己的生活了。一夫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对糖尿病的误解,纠正对糖尿病的错误认识。
误解一:我有糖尿病,所以要控制喝水。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所以会存在喝水多的表现,便认为得了糖尿病应控制喝水,这是大错特错的。
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反而会使糖尿病更加严重,可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是非常危险的。
喝水有利于体内代谢毒物的排泄,有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作用。特别是酮症酸中毒时更应大量饮水。同时喝水可改善血液循环,老年患者还可预防脑血栓的发生。但当有严重肾功能障碍、尿少、水肿时,则要适当控制饮水。
误解二:这顿吃多了,多吃点降糖药就没事了。
许多人认为吃多了,就多吃一片降糖药,找一下平衡就没事了。事实上靠加药来降糖是非常不符合饮食治疗原则的。
餐后追加快速作用的胰岛素,或调整使用某些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有可能暂时控制住血糖,防止血糖过高。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绝不意味药物可以抵消食物。如果主食超过一定量,很难控制血糖,这不仅失去了以往保健的意义和价值,且靠加药来降糖时间久了,还会加重胰岛B细胞负担,增加低血糖和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率,还可能造成肥胖、体重增加,非常不利于病情控制。
误解三: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
许多人认为血糖很好控制,不必太过注意生活习惯。其实,现在的控糖手段确实很多,食疗、降糖药、胰岛素,很多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除高血糖的威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为所欲为,像没有得病的时候一样,大吃大喝、抽烟喝酒恣意妄为。因为一旦完全忽视糖尿病,它就会随着你无节制的不良生活方式而愈演愈烈,甚至达到难以控制的地步,而引发出多种并发症,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会接踵而来,失明、截肢更是常有的事,到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控制不住血糖那么简单了,甚至你要考虑如何利用多种医疗方法来保命的问题了。这就是放纵的后果。因此,对待糖尿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战略上蔑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
误解四:胰岛素是鸦片,我坚决不打!
对于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友,要说服他们接受胰岛素治疗往往是件让许多医生都很头疼的事。原因就在于这些病友有个根深蒂固却非常错误的观念:认为胰岛素是鸦片,打上后就再也离不开。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胰岛素是人体的必要激素,正常人每天要产生并分泌大量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需要借助药物的帮助,开始时可用口服药物促进人体胰岛素的产生和作用,但其中半数以上会因长期药物刺激使人体胰岛功能衰竭,而需用外来的胰岛素治疗,因此胰岛素治疗完全视病情的需要而定。而且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在使用外来胰岛素后,自身胰岛功能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部分病人便可以撤销胰岛素,继续通过口服药物刺激胰岛功能,避免对胰岛素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