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父与子,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德国著名漫画家卜劳恩的《父与子》漫画。秃头大胡子老爸,慈祥、和蔼、幽默,刺猬头儿子调皮、聪明、可爱。其实每对父子都有这样的趣事,给大家推荐一位医生的教子故事。
4岁
首次“伪出走”:劝将不如激将
儿子四岁那年,有过一次“伪出走”。当时,我回沈阳探亲。一天,母亲和岳母通电话,说到儿子肖肖时笑得前仰后合。挂上电话,母亲说,“你儿子长本事了,离家出走了。也没大事,就是姥姥说了他几句,他摔门出去了,你媳妇跟着呢。”
我马上把电话打到北京,岳母接的,说他们娘俩还没有回来。我说:“肖肖一回家,马上让他给我回电话。”十几分钟后,电话响了。我拿起电话:“肖肖,刚才干吗去了?”“玩儿去了。”“是因为姥姥说你吗?”儿子不吭声了。“你到旁边屋去,我对你说。”“姥姥老说你,是不?……就是,真烦。下次再说你,还走。”
儿子以为得到了我的认同,兴奋起来,述说自己有多委屈,有多冤枉。我听着,没有打断他,也没有表示认同。等他说差不多了,我突然问他:“对了,姥姥那么烦,你那么不高兴的走了,怎么又回来了?是他们请你回来的,还是你自己回来的?”“我自己回来的,我不回来没有地方去呀。”
“那不是!”我打断他,“要是换了我,出去了就不回来,咱可是男子汉,哪能自己回头呀?多没面子?去要饭,睡水泥管子。”“爸爸,这可不行。”儿子严词拒绝。“那你记住了,下次只要出去,就不要回来。如果你觉得不能不回来,就一定不要走出这个门,咱男子汉丢不起这个人。”
育儿原则:很多在其他家长看来不算事的事,在我这里常常是大事,像这次离家出走,必须干预。我不想看到的结局,一定不要让它开头。之所以这样教育儿子,是我不让他跨出家门半步。
14岁
敲警钟:先打“预防针”
儿子初二那年,一天一位朋友说:“你可别再说肖肖了,昨天他们班某某又离家出走了。” 回到家,我把儿子叫到身旁问:“有个朋友今天提醒我,不能再说你,怕你离家出走,你还会走吗?”“我肯定不会,都走过了。”他笑答,我没有想到他还能记得4岁那件事。“这就太好了。你们班同学有和家长逆反的吗?”“有呀,老师说某某和家长闹别扭,闹得可凶了。”
“老师有没有帮你们分析?”“没有。”“那我给你讲一讲吧。你小时候只要我一皱眉头,你就会说‘爸爸我错了’,我问你‘哪儿错了’,你答‘不知道’。不知道哪儿错了为什么认错?因为你要讨好我。但现在你不可能这样做了,因为你长大了。
“我不会像有些家长那样,孩子大了,还保持强势,结果导致孩子很反感,最后变成了只要家长说的,孩子就不听,这就是所谓的‘逆反’。我不会这样,只要咱俩有矛盾,我就听你的,前提你要守住三个底线:一不要违法,二不要违背公共道德,三不要伤害身体。你要对自己负责,如果离家出走,我会主动帮你开门,把你送出去。肖肖,你看这样可以吗?”儿子乐了:“老爸,您不会那么狠吧?”
育儿原则:儿子基本平安度过了“逆反期”,我们俩一直是好朋友。我们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初中的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是很正常的,但离家出走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常常出了这样的事,家长就既无法收场,也无法再管孩子了,只能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