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医生”一词非当代之义,它是指在医科大学上学的学生。
据《新唐书》记载,唐朝武德年间(618年~626年),唐高祖李渊在京城长安创办了历史上第一所医科大学——医学,直属太医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又在全国各州府设立医科大学,这样唐代的医科大学从上到下,已经初具规模了。
医学校有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药园生,其中的“医生”,就是学习医学病理的学生。《唐六典·太医署》:“医生四十人,典学二人。”李林甫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这里的“医生”都是医学生。
既然“医生”是医科大学的学生,那古代的医生又称什么呢?
在古代,人们对医生最多的称呼就是“大夫”和“郎中”,这都是对朝廷官员的称呼,用官职称呼医生,以示尊重。在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中,范仲淹将“良将”和“良医”两个抱负并称,也说明古代对医学的重视程度和对医生的尊重程度。同时这也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语的来历。
古代“医生”一词,成为现在之义,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它与“医师”一词的用法一样,是把中国古代早已存在的名词,慢慢赋予了新的含义,用以表现新的内容,这也算是我们现在说的“医生”一词的来历。(刘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