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发起,全国百余家综合、专业媒体社长、总编、资深编辑记者联手共同评选,慈铭体检集团冠名支持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健康新闻日前在北京揭晓。
由健康时报发起的年度十大健康新闻评选,已进入第五届。作为健康领域新闻的年度权威评选活动,此项评选着眼于大众健康生活,突出公众立场,以新闻事件对公众健康生活观念的影响深度、广泛性为评选准则,注重健康传播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以对公众健康生活观念或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对健康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对健康行业的不和谐因素具有批判警示力度为评选标准。
纵观这五届年度十大健康新闻评选结果,我们喜忧参半。我们既能看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又能看到诸如小龙虾、反式脂肪酸、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既能看到开胸验肺的张海超、为乙肝患者奔走呼吁的雷闯和“堂吉诃德式”的控烟斗士杨功焕,又能看到喧嚣一时的伪养生和连续两年入选的“地沟油”;从“茶水门”到“八毛门”,我们也看到了媒体的失当和不专业……我们看到了进步,更看到了进步后面的艰辛。
年度十大健康新闻是从媒体的视角对年度健康领域大事的盘点。理一理五年来百余名媒体人评出的总计50条健康新闻,我们感到食品安全、医患关系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的热点和焦点,理性、客观、建设性地报道这些问题,应该是我们继续坚持的方向。
我们永远会牢记自己的使命:健康时报,做中国人的健康顾问。
①“八毛门” “10万元手术,吃8毛钱药痊愈”的误会,最终以父母向医院道歉、首发媒体向公众道歉告终。
点评:不是尊重事实而是迎合公众情绪的新闻消费主义代替了社会责任;追求轰动效应的新闻判断代替了科学判断。无知+先入为主让媒体陷入难堪。媒体无论对过度医疗有多不满,尊重事实都是报道的起点。就在舆论对深圳儿童医院大加鞭挞时,患儿再次住院,8毛钱只缓解了症状,无法治愈其巨结肠症,孩子最终在武汉接受手术,家长向深圳儿童医院道歉,首发媒体向公众道歉。
②“瘦肉精” 我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漩涡,各地报道查出瘦肉精猪肉。
点评:瘦肉精之所以能成为食品安全“钉子户”,与我们的处理方法有很大关系:媒体网络揭露、相关领导表态、几个部门突击、若干人员服罪、过段时间冷却、然后卷土重来。台湾处理塑化剂的方法值得内地借鉴:产品立即下架、全面追踪流向、公布追查进度、建立“咨询门诊”、司法诉讼协助、改进行政规范。
③ 免费午餐 五百多位记者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公募,启动每天捐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计划。
点评:小小火苗点燃“干柴堆”——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或许是迄今为止,中国民间公益慈善活动引导国家行动的最成功案例。在郭美美炫富、非洲希望工程被质疑,中国慈善事业蒙尘之际,免费午餐是对中国慈善的救赎,是一盏灯,一条路。透过热腾腾的午餐,我们看到国人无价爱心。
④ 烟草院士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副院长谢剑平增补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引发控烟人士一致声讨。
点评:所谓“卷烟减害降焦”是发达国家烟草业二十年前的谎言,早已被戳穿。如今有人拾着别人的牙慧竟然登上了工程院的荣誉殿堂。中国烟草业创造的税收已经被烟草带来的疾病形成的负担所抵消,仍有人以烟草对经济的所谓贡献来抵制控烟。目前,活跃在中国控烟一线的是几名满头白发已退休的公共卫生专家,被戏称为堂吉诃德。
⑤ 医生被砍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被病人砍伤,成为北京历年来最为严重的医患矛盾恶性事件。
点评: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当暴力成为解决医患纠纷的手段时,不仅是医患关系的悲哀,更是灾难性后果的开始。失信、冷漠是医患矛盾升级的主要因素。一个透明、公开、公正的医患纠纷处理机制,则是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制度保障。令人欣慰的是徐文大夫伤情恢复良好,但重树医患间的信任却不是易事。
⑥ 燕窝风波 浙江省工商局一次关于燕窝亚硝酸盐含量的发布会,把燕窝推到了风口浪尖,传统佳肴面临生死考验。
点评:燕窝从天堂被打到地狱边时,最致命的两个问题竟然也出了问题:因红色燕窝有假的,就说所有红色燕窝都假。一个省级工商部门认为燕窝中不能检出亚硝酸盐,就说这是中国对燕窝的标准。事实上,燕窝一直没有国家标准。“燕窝风波”不仅是行业危机,更是促进中国燕窝行业健康发展和燕窝产业链变革升级的契机。如何把危机变成契机,相关行业标准的出台或许是第一步。
⑦ 抢盐闹剧 日本震后核电站泄漏,因传言称辐射污染后生产的盐无法食用,一时引发国内百姓抢盐风波。
点评:当真相还在穿袜子时,谣言已光着脚跑遍大街小巷。这次,真相比谣言还是慢了半拍。食盐被抢购两天,盐业股涨停。民间浓厚的玄学思维,滋生出众多光怪陆离的养生行为:灌绿豆汤、吃生茄子。抢盐只是其中的一种。健康传播面临着深厚的玄学土壤和只有6.48%的公众健康素养所形成的两面夹击,任重而道远。
⑧ 屠呦呦获奖 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临床医学奖。
点评:仿佛从天而降,青蒿素与屠呦呦一起“猛然”凸显在公众视野中。之所以这么引人注目,除了拉斯克奖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外,这个奖还被称作诺贝尔奖“风向标”。最终大家期盼的诺贝尔医学奖没有花落中国。只有与诺贝尔奖沾边的人和事才能获得足够关注和关心,是急功近利也是舍本逐末。
⑨ 地沟油 公安部首次全环节破获以地沟油为原料制售食用油的重大案件,上万吨地沟油简单处理后流向市场。
点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地沟油利用问题,但让人费解的是:中国的地沟油回流到餐桌,而国外的地沟油则制成生物柴油。案件中的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曾尝试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市场却不买账,于是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不法商家理应受到谴责和处罚,但企业的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会从天而降,更取决于公共管理的智慧。
⑩ 老人跌倒 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
点评:卫生部指南因建议“不要急于扶起”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事实上,跌倒是65岁以上老人的首位死因。遇见跌倒老人一定要正确施救,否则会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带来生命之忧。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为了保障老人的健康,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