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12月22日> 总第887期 > 16 > 新闻内容
我是颈动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梁 卫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2日  查看次数:  

  我的工作很关键

  我叫颈动脉,负责将营养和氧气输送给大脑,这个工作很关键,如果大脑缺血缺氧达8分钟以上,就会造成脑组织不可逆转的损伤,我的主人就会出现偏瘫或者言语功能障碍。

  我在头颈部会有“Y型”的分叉,动脉血流在分叉处形成涡流,因此容易造成该部位动脉壁组织的损伤,继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表现为管壁组织增厚、溃疡及钙化。管壁钙化和增厚可以造成动脉管腔的狭窄,甚至完全闭塞,造成一侧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出现脑功能的损伤。

  低密度脂蛋白是我的“死对头”

  我的身体也会生病,主要就是“体内”出现硬化斑块,治疗方法是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并形成血栓,发挥“稀释”血液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则可以降低血液内胆固醇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目前认为低密度脂蛋白与硬化斑块的出现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是我的“死对头”。一般认为,低密度脂蛋白需控制在2.60mmol/L(100mg/dl)以内。

  此外,控制血压和血糖、戒烟、低脂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也是基本的治疗方法之一。

  两类治疗是我的“守护神”

  如果我被“死对头”低密度脂蛋白打败,就会造成管腔的重度狭窄,当狭窄程度大于75%时,除了实施基本治疗外,同时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治疗有两种方法:1.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就是在大腿根部穿刺一个小口,将支架送入并支撑在我的“体内”,从而固定住病变处血管壁,防止其溃疡组织脱落,同时将狭窄的管腔撑大,增加该侧脑组织的供血;其优点在于创伤小,患者恢复快;2.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通过切开病变侧颈部皮肤,暴露颈动脉,直接将病变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扩大该处动脉内管腔。

  前沿“心声”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血管内治疗学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峰: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不劣于”颈动脉内膜剥脱;在治疗某些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或手术风险相对较大的患者方面,其治疗效果有可能优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摘自凌峰《颈动脉狭窄 手术还是支架?》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预防颈动脉硬化要注重饮食调理,具体的“八字方针”是:调整、维持、控制、增加。一调整:调整进食顺序,先吃水果后吃饭;二维持:维持高纤维素摄入、维持食物多样化;三控制: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四增加: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张强:动脉硬化性周围血管病包括颈动脉、主动脉、下肢动脉的瘤样扩张性疾病和狭窄闭塞性疾病。颈动脉狭窄是导致中风的重要病因之一。

  ——摘自王陇德及张强的新浪微博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