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12月12日> 总第884期 > 23 > 新闻内容
公众健康是环境标准的归宿
健康时报报特约评论员  范正伟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2日  查看次数:  

  进入12月以来,大雾成了天气舞台的主角,空气质量标准也不断强化公众嗅觉——为何空气质量优良却雾霭沉沉?为何“雾天不等于污染天”公众却掩口遮鼻?

  似乎是巧合,也是在这几天,《空气质量标准》征求意见稿日前结束,公众普遍赞成将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空气质量标准。

  什么是PM2.5(空气细微颗粒物)?放在半年前,估计没多少人知道。这一概念的流行,与其说因为某几个机构的选用,毋宁说是公众感知的结果。既因为不同机构发布的数据不一致,更因为自身感受也与某些数据相龃龉。是信自己的感受,还是信别人的数据?答案不言而喻。

  与PM2.5相对的,还有一个标准是PM10。如果说前者是米粒,后者就是黄豆。如果用黄豆的标准检监测空气,那么米粒的因子自然监测不出来——而后者不仅是阴霾天的元凶,对人体的危害也更为巨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采用PM2.5标准,为什么PM2.5在今天的中国备受关注。

  也许有人会说,采用了PM2.5空气质量好转也不会立竿见影,或者还说要照顾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甚至表示“空气质量不是监测出来的,而是治理出来的”。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没错。然而,如果“闷头监测打死不说”,人们又怎么相信你直面问题的勇气?进而言之,如果只是为了面子而回避采用较高标准,人们又怎么相信你治理污染的诚意?

  当然,任何标准的制定都不能脱离实际。这次征求意见稿确定最后实施时间,并鼓励省级政府提前实施,就体现了对公众健康负责的务实态度。如果PM2.5的采用,能够让人们看到呵护公众健康的努力、治理环境的决心,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环保数据的公信力,也将极大凝聚公众治理环境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