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08月15日> 总第852期 > 03 > 新闻内容
醋业“外行副会长”王建忠
健康时报记者 刘永晓 刘桥斌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5日  查看次数:  

  背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8月6日播发消息,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王建忠爆料,市场上销售的真正意义上的山西老陈醋不足5%,“也就是说,消费者平常喝的基本都是醋精勾兑的”。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全国哗然。6日山西醋协责令王建忠辞去副会长之职,并向公众致歉。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9日表示,山西陈醋的问题关键是对于食醋概念的判断,按国标生产的食醋是安全的。

  阅读提要:

  外行人

  王建忠:他自1988年创办聚华公司起家至今,一直是以体育产业为主,还获得了复旦大学—BI挪威管理学院(体育产业)MBA硕士学位,公司集商业、餐饮业、经营地域特色产品业等为一体,醋业只占其中的一部分。

  内行人

  王建忠: 19岁起在一家醋厂干过两年,2003年“重返”醋行业,开办醋超市和醋厂,已有8年时间,他办公室里的一个百宝阁上,摆满了两千多种品牌各式包装的醋,说起醋和醋的历史,那是滔滔不绝。

  领跑人

  王建忠: 有山西醋产业协会参股、他任董事长的山西省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发改委立项的“十一五”规划重点流通项目,在山西规划的醋产业跨越式发展中,王建忠在业内被赋予领跑人的角色。

  百度一下,叫王建忠的不下百人,这次出名的王建忠,身份是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

  他出名起因于《中国之声》的一条爆炸性新闻:“95%的山西老陈醋是醋精勾兑而成!”在这个食品安全极度敏感的时期,此消息的主角王建忠自然一夜蹿红。

  事件发展关键阶段,王建忠的同事、山西醋产业协会会长曹文杰对“陈醋风波”的一句评价很具玩味:“一个外行人说的一句外行话”。

  人们不禁疑惑,作为一个行业协会会长竟然说副会长是个外行人,那这个副会长又是怎样当上的呢?王建忠到底是何许人呢?百度贴吧里有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

  “外行人说的一句外行话”

  熟悉王建忠的人都知道,山西醋产业协会副会长这个头衔只是他多个头衔中的一个,更重要的头衔是山西省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山西金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头衔。

  山西晚报的报道中有个细节,王建忠目前正使用的名片中,头衔介绍很有个性:“聚华体育领军开拓者”、“山西小酒店缔造经营者”、“山西老陈醋连锁舵手指路人”、“金醋科技行业领跑者”。

  看着这些头衔,就能猜测到这是个有故事的人。

  据百度贴吧里网友“人肉”的信息:王建忠不是山西本地人,而是黑龙江人,今年54岁。19岁那年从黑龙江到山西太原阳曲县泥屯镇插队。插队所在地有一家醋厂和一家酒厂,他在那里干了两年,学到不少生产醋的手艺,还担任过醋厂的生产厂长。

  此后离开了生产队,到太原谋生,期间考上了山西大学哲学系。1988年,他创建聚华公司,随后又相继创建聚华篮球俱乐部、山西国体商城、山西聚华体育场、山西聚华体育设施装饰公司,并跨行业开拓出山西小酒店连锁、山西醋超市连锁、太原众翔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公司,形成以体育产业为龙头,集商业、餐饮业、经营地域特色产品业等为一体的集团化公司。

  而且还获得了复旦大学—BI挪威管理学院(体育产业)MBA硕士学位。

  这样看来他的专业本行实际上是体育产业营销,这也是曹文杰的“一个外行人讲了一句外行话”评价的来由。

  “王建忠很有商业头脑”

  而说他外行,也似乎有些委屈。

  王建忠是2003年“重返”醋业的,这年他创办了山西金醋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以山西老陈醋为资源,研发饮料、食品、化妆品、日化用品、生物制药、农业用品等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同时还成立山西醋超市连锁(山西省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北京、吉林等十几个省市发展了30余家醋超市。有熟悉他的人评价他“王建忠很有商业头脑”。

  他非常钟情于醋,对醋文化也了颇为熟悉。这一信息从山西晚报记者去他公司采访时的印象可见端倪:王建忠掌门的金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设在太原市平阳路上的一个写字楼上。

  链接:

  摇晃后

  泡沫大是酿造醋

  河南省调味品协会副会长朱光州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买醋时有个很简单的招儿,就是摇晃醋瓶。如果泡沫大、多,且不易消散,就是酿造醋,这是因为醋中含发酵产生的蛋白、糖分比较大,所以容易起沫不容易散去。而如果是泡沫很快消散的,很可能就是勾兑醋,而且勾兑醋的酸味儿刺鼻。

  挂不挂杯,不能作为依据判断醋是酿造还是配制的。“如果是添加增稠剂,清水还能挂杯呢?”朱光州说。

  而且大家不要以为白醋看着纯净,就是好的,其实白醋的冰醋酸含量最大,非法勾兑的可能性更大。

  加了添加剂

  就不叫老陈醋?

  这次事件“误读说”的焦点是防腐剂苯甲酸钠。山西醋协王建忠此前接受中国之声记者采访时说,只要看成分里是否有苯甲酸钠,就可断定是不是山西老陈醋,因为老陈醋不用添加任何防腐剂,取消保质期,这是山西老陈醋的根本特点。

  而山西醋产业协会会长曹文杰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予以澄清:山西老陈醋现行的国家标准,规定允许添加防腐剂苯甲酸钠,总酸度在4.5度以上的,都是山西老陈醋。

  2011年1月,醋产业协会制定了新的山西老陈醋产品质量标准,与老标准相比,对“山西老陈醋”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纯度上规定达到6度的才能称之为“山西老陈醋”,而且不得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

  这项标准计划在今年下半年颁布,“王建忠是把山西老陈醋的新标准和现行标准混为一谈了”,曹文杰说。

  

  从进入电梯的那一刻起,便感受到了这里与醋的牵连。电梯口放着的加湿器里,喷出来的不是水雾,而是醋。办公室里的一个百宝阁上,摆满了两千多种、品牌各式包装的醋,其中数百种的包装上印着各种外国文字,这是王建忠在世界各地收集的样品醋。会客厅的大门外,挂着三幅大字,两边分别写着“经营山西、醋成天下”,中间是个大大的“醋”字。

  采访中一直很拘谨的王建忠,当记者提到《本草纲目》和马王堆出土的药方,说起醋和醋的历史,他立马变得滔滔不绝。

  有网友透露,王也是个讲义气、重感情的人,他挣钱后,经常资助他插队的乡村,并于2004年5月当上了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泥屯镇东青善小学名誉校长,随后2005年12月,还荣任阳曲县东青善村荣誉村长。

  “我干吗往自己脸上抹黑”

  网上也有人传言,此次风波,王建忠是有目的的,是想扩大他的知名度,是想推销他的山西老陈醋专卖超市。

  因为现在山西省大力发展醋产业,他的醋超市就是山西发改委支持的项目,由山西醋超市连锁改组而成的山西省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就有山西醋产业协会的参股。

  对此,王建忠接受山西生活晨报记者李良亮专访时坚决否认,甚至拍着胸脯对记者说:“我也是一个老陈醋生产者,我干吗要往自己脸上抹黑?更没有想过要去打压别的企业,我只是想还原山西老陈醋的本来面目,生产对得起消费者的老陈醋。”

  王建忠强调是记者误读了他的本意,“我从未说过‘市场上山西老陈醋95%为醋精勾兑’这句话,与这个记者从未谋面,互相并不认识,本来是想借着中央媒体宣传宣传山西老陈醋,没想到给醋业带来这么大麻烦”。

  事情发生后,他并没有联系误解他意思的那名记者,“名誉和经济损失都不算什么!只有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才有生命力。”

  “这件事情发生后,您下一步有什么打算?”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王建忠相信“风雨过去是彩虹”,他说:“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在北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就此事件做一个解释。这是我的责任,我相信真正有品质的老陈醋产品是经得起风雨、敢见光的。”

  节骨眼上开的大玩笑

  还有人说他是国内惟一一家醋业上市公司——江苏镇江恒顺醋业的股东之一,记者查阅了恒顺醋业上市公司股东名单,并没有发现王建忠的名字。

  说到山西老陈醋和镇江恒顺香醋的较劲,也颇有意思。山西陈醋已有3000多年,号称中国四大名醋之首,而创办于1840年中国四大名醋之一的恒顺香醋,其产销量早已走在了山西老陈醋的前面,甚至到了500个山西老陈醋企难抵一个恒顺的境地。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面食为主造就了食醋的习惯,加之黄土高原盛产高粱等杂粮,使山西成了醋的故乡。山西老陈醋有“天下第一醋”的美誉。“500家生产企业,每年30万吨的商品醋产量,1/10的全国市场份额。这就是山西醋业目前的家底。”山西醋产业协会会长曹文杰介绍,而恒顺有着一座年产50万吨生产基地,市场份额达到了20%。

  山西奋力发展醋产业源于去年的上海世博会,“恒顺”以特许生产商的身份跻身世博餐桌,这让山西人酸到了心里。

  2010年5月9日上午,山西醋企政商研各界数百人在太原迎泽宾馆见证了山西醋产业协会的成立,前身是山西酿醋行业协会。之所以要改名,就是要大力发展醋产业,尤其是流通销售环节。

  这次会议,王建忠也在场,其还是主角之一。因为王建忠是山西醋超市的掌舵人,作为山西省发改委立项的“十一五”规划重点流通项目,山西醋超市被寄予了厚望。“山西醋企大多是自产自销,处于比较落后的营销模式,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西醋走出去的步伐。山西醋需要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流通企业。醋超市是山西特产的地方形象推广店。”由山西醋超市改组、醋产业协会参股的山西省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同时宣告成立,王建忠出任董事长。

  山西有两张名片:煤和醋。

  煤这张名片这几年推广得特别艰难,煤矿频频出事,负面效果居多,几任省委书记都是临危受命走钢丝上任。

  山西政府方面本想好好打造醋这张名片,没想到在这个正要发力的节骨眼上,身为山西省醋产业协会副会长的王建忠,不经意间,开了个让山西醋业前途迷离的大玩笑。

  评论:

  被误读的陈醋如何得救?

  健康时报评论员 赵广泉

  如果不是一条被“误读”的消息和由此引发的是非,很多公众或许压根儿就不知道:山西最知名的特产——“山西老陈醋”里,95%含有防腐剂。

  无论是这次被“误读”的消息引发的轩然大波,还是上一场“瘦肉精”爆炸式的食品安全危机曝出,近年来不绝于耳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时常“以身试毒”的民众,在状如惊弓之鸟般敏感和脆弱的背后,无一不反映出对食品安全信任的崩解。

  风波乍起后,尽管有从官员到学者专家、教授以不同的方式出面表态,纷纷为挽救山西陈醋信任危机做背书,但利益纷扰弥漫出的诡异迷雾,尤其是业内人的翻云覆雨,难免让外行人雾里看花,有欲盖弥彰之嫌。对于民众来说,除了弥漫着的不信任和恐慌之外别无选择。

  有人质疑:王建忠既然澄清是媒体误读了他的表述,山西醋业协会为何不追究媒体的责任,反而责令王建忠辞职呢?是不是在于他说出了95%山西陈醋中,添加了苯甲酸钠防腐剂的内幕。

  “只要这些醋中的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就无伤健康大雅。”尽管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的解读,让山西陈醋风波有了官方的“权威结论”,但已经发酵的“山西老陈醋”信任危机,并没有因此烟消云散。

  目前按照官方和专家的说法,合规的添加剂无碍食品安全。但是,即便它不会影响人体健康,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是必须要保障的。如果将这些“内幕”告知消费者也算影响行业声誉的话,那只能说明山西醋行业对苯甲酸钠的安全性并不信任。

  与其说“山西老陈醋”是因偶发的流言所累,倒不如说是在为近年来不绝于耳的食品安全丑闻分享后果;与其说这是被“误读”的消息让整个行业无辜受损、消费者不理性地惊遁,倒不如说是现实在以另一种方式对食品安全丑闻的制度缺陷进行批判。

  网上言论显示消费者更愿意相信王建忠。这倒不是因为他的说法多么权威,而是消费者早已“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次貌似“偶然”的问题暴露,必然要引起一次全行业的凤凰涅槃般的浴火重生。笔者认为,只有厘清并解决了消费者的质疑,也就是:该相信什么,该怎么相信的问题,被“误读”的陈醋才能得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