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见闻:
霍勇教授每周二上午的专家门诊,就看15个病人。他问诊很细,每开出一张单子,都会做出解释。医患沟通,很是畅通。
门诊现场,既有衣帽光鲜的中年人,也有衣衫褴褛的老年人;既有大腹便便的胖人,也有身材健硕的瘦人,似乎并不挑人。
每进来一位患者,霍勇都会礼貌招呼“请坐”,继而问道:“您哪里不舒服,请讲。”
患者中,有近一半是复诊病人,剩下的一半大多有既往病史或其他疾病,只有一位是农民打扮,看着很结实,却被诊断为冠心病。
老人说,自己“以前干活利索着呢”,就是最近这五六个月一活动,就胸痛、后背痛,停下来就好。
霍勇继续询问:“以前有没有过别的病?晚上睡觉心脏痛不痛?腿肿不肿?”陪同老人的侄子赶紧回答:“我们全家都放过支架。”
症状明显,有家族史,霍勇怀疑,老人的心血管肯定已经出现了狭窄。在给老人开具了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查看了检查结果之后,冠心病的怀疑基本得到了确认。
霍勇问:“您家里有那么多心脏病患者,自己应该意识到心脏不适大概是什么情况,怎么会犯病半年才想起就医呢?”老人说:“我以为活动活动就能好。”
霍勇说,我们常说冠心病的高危风险包括年龄、家族史、吸烟、血脂异常、高血压、超重和血糖异常。这位老人不抽烟、老活动,血糖血脂都正常,一点都不胖,高危风险确实少,但冠心病的发作似乎并不受高危风险多少的影响。通过这位老人的发病经历提醒公众:任何一项高危风险都应该警惕,出现明显的症状,更应及早就医。
专家简介:
霍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治疗: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冠心病介入治疗,连续多年个人冠脉介入例数及总例数居全国前列。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在心内科门诊呆一上午,男女老少、富商老农、胖人瘦人,就都能见到了。患病人群覆盖面如此之大,难怪心脑血管疾病一直高居我国居民非传染病死因榜首位置。预防心血管疾病,还是那几句老话,戒烟限酒,多运动,避免过胖或过瘦,出现症状,要请大夫“捕风捉影”,早诊早治。
不典型症状:后背痛
可能是心脏病
门诊见闻:一位来看病的老太太,病情很特别,她对霍教授说:“都说心绞痛嘛,我心脏不痛啊”,这一年多了,她的主要问题是,一活动,后背就疼,偶尔躺下的时候,还会有胸勒感。
霍勇:尽管冠心病的典型症状是胸痛、胸闷,但也有一些症状,不一定出现在心脏上。一旦心脏出现问题,受心脏供血以及血液循环影响,还可能出现腿肿、牙疼、上腹疼、后背疼等非典型症状。门诊中,还有一位患者,心脏一犯病就牙疼,起初以为是牙的毛病,结果把牙拔掉了还是疼。
因此,建议有心脏不适,并伴有以上非典型症状的患者,尽早到心内科做做检查,明确是否患有冠心病。
检查:病情不同
检查也不同
门诊见闻:一上午,霍教授开出的检查单子并不多,但却各有不同,给后背疼的老太太,开的是同位素运动实验,给运动后就胸痛的廊坊老人,开的是心电图。
霍勇:冠心病检查一般有心电图、同位素运动实验、CT和造影。该做哪一项检查,与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基本的原则是,轻症做简单检查,重症才需复杂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基础,医生据此看出很多心脏的基础问题。同位素运动实验主要测心肌供血状况,CT能观察血管是否有狭窄,两者的关系就好比是,前者查稻田灌溉所需的水流状况,后者检测引水的水渠状况。造影则能更精确地发现狭窄的程度和位置。
换药:吃药要
抓大放小
门诊见闻:因为担心他汀类药物对肝不好,门诊中,一位中年女士在心脏有斑块的情况下,依然拒绝更换药品。旁边患者都帮助大夫开导她:“吃药要抓主要矛盾,我都吃十年了,没事。”
霍勇:这位患者如果更换强效一点的药,利要百倍于弊。
用药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不听,二是盲从。前者表现为要么觉得药的副作用大,不敢吃;要么认为医生开药别有用心,不用药,导致病情恶化。盲从者多见于多种疾病患者,严格遵守不同医生的用药建议,一次得吃十几种(有些药甚至功效相冲突)。正确的做法是将医生的处方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结合,多反馈,多沟通,找到最佳用药方案。
饮食与运动处方:饮食运动
要遵医嘱
门诊见闻:一位做过心脏支架的老太太,因为担心游泳后导致血管收缩引发意外,放弃了自己常常游泳的习惯,改为天天散步,却不知为何,一动就出大汗。
霍勇:游泳其实适合冠心病患者,它在增强体力、改善代谢,对缓解上述患者的血管痉挛症状方面,效果要好于其他运动。但上述老太太的顾虑也是有道理的,血管遇冷确实容易收缩,从而可能引发意外。
因此,建议在露天游泳池或温泉内游,这样水温不至太低。下水之前,先用脚试探一下,如果感觉水凉得厉害就别下去了。此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最好不要老运动,病情相对稳定的,可以适当运动。
记者手记:
也许是习惯了快餐式、指令式问诊,随霍勇教授出诊,听到他细细询问每一位患者病情、慢慢解释每一个处方的意义,倒有点不适应起来。
心血管病属于慢性病、生活方式病,霍勇认为,治疗的效果,一半取决于医生,一半取决于患者。“治病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医生无非是了解的比患者更多更全面一些。医生有责任去向患者解释病情,也要尊重患者的治疗需求。患者应该有主见,向医生反馈自己的治疗情况,医患相配合,才能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门诊中,患者才可能听到霍勇这样的解释:“我们也不希望老做CT,但你这个CT是为癌症诊断做的,不是针对心脏的,确实看不出来”;才有可能听到他这样的建议:“不然,你住院直接做造影吧,因为你的症状很严重,而且诊断明确,直接做造影,CT的射线吃得能少一些”。
类似的话,一上午有好多。不仅开具处方,还解释处方;不是单向行医,而是双向沟通,共战疾病,这或许是每一位患者对医生的渴望。满足这样的渴望,医生既需要时间,更需要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