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职场上取得成功需要什么?创造性、执行力、沟通技艺、勤奋……这些重要的能力肯定会首先被想到,我们且称它们为硬实力。可多少看似前途无量的人最终碌碌无为,有多少实力超群的人竟然阴沟翻船,这都告诉我们光有硬实力是不够的,一些“软”的东西,看似无关紧要,它们却常常成为决胜的关键。
坚持住:重审工作意义
工作五年的陈峰好像苍老了很多。他感觉自己心态有些老了,完全失去了毕业时的意气风发。
他经常安慰自己:努力又怎么样,领导重视又怎么样?很多努力过、表现好的人,退休时也就是个正处或副处;很多曾经有能力也被某领导欣赏过的人,最后也就无声息了……他发现工作就那么回事,自己何必太当真、何必太在乎?
陈峰的这种状态叫做职业倦怠症。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也相应产生不同的结果。
其实,许多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当工作的重压一波又一波地袭来时,他们的心情变得急躁,他们将这些“罪过”归咎于工作本身,认为工作是“元凶”。
当我们对工作产生倦怠时,不少人原地躺下,这也是最轻松的选择。然而谁都知道,站起来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候重新审读工作的意义,就是能让我们迅速站起来的灵丹妙药。
《做核心员工,不做候补队员》邢桂平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不拖沓:关键不掉链子
招商会马上要开始了,马一毛公司提交的方案胜算几率较大。会前他的老总都胸有成竹地早早来到会场与客户热情寒暄。
会议开始前5分钟,马一毛才抱着笔记本电脑匆匆忙忙地进入会议厅。他以为5分钟的准备时间足够了:用一分钟走进会场;用一分钟时间打开电脑;再用一分钟接好投影仪;一分钟向客户和领导问个好;最后一分钟做个自我介绍。
可没想到电脑关键时刻掉链子了,方案也没有做拷贝。最后他只好做口头发言了。好脑瓜不如烂笔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讲解,弄得客户云里雾里。结果不言而喻,中标的是另一家公司。
其实,所谓的关键时刻掉链子,都是准备不足惹的祸!拖沓是职场最大的恶习之一,今天的事情忙不完,明天的事情又接踵而来,不仅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压力,还容易使其产生懈怠心理:反正累死都做不完,还急什么!于是在明日复明日中,一切被蹉跎。
《工作早一步》 郭玉玲 机械工业出版社
跟对人:找到定海神针
也许你终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依然平平淡淡。是你没有才华吗?我看不见得。那这其中到底隐含了什么“天机”?
针对这个,李嘉诚一语道破玄机:“良好的品德是成大事的根基,成大事的机遇是靠遇到贵人。”
著名服装设计师杜敏夫就是一个例子。杜敏夫设计的服装别具一格,但事业上,他却屡遭不顺,先后在三家公司都得不到重用。
一次巧遇,杜敏夫的妻子认识了后来的“时装大王”史华兹。那时史华兹正为没有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发愁——他希望自己的服装别具一格。于是,他们一拍即合。
这次合作,让史华兹的事业扶摇直上,而杜敏夫也从一个没人要的小职员成为了一代设计大师。
要知道,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成功也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实现,只有找到你的伯乐,你才能够点亮人生中那盏本来昏暗的灯,你的事业才有了定海神针。
《跟对人做对事》张兵 山西经济出版社
新书推荐:
在回首往事七十七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叫做“活法”。
见过上层的讨论斟酌,也见过底层的昏天黑地。我感受了呵护的幸运与“贵人”的照拂。我也领教了嫉恨者明枪暗箭的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好累!
然而这些只能叫遭遇,只能叫命运,这仍然不是活法,遭遇是外在的,而活法全在自身的选择。“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这是遭遇,而“回也不改其乐”,这是活法。
本来是好学生,却要献身革命。当着小领导,一下子着了文学创作的迷。官至“尚书”了却坚决回到写字台前边。十七岁的时候被人认为是三十岁,而七十六岁了仍然在大海一游就是一公里。这是活法,这是个性,这是屡败屡胜的不二法门。
《一辈子的活法》 王蒙 北京出版社
编者注:这就是王蒙,一个很纯粹的文人,官至文化部长,干了三年就坚持辞去。革过命、当过官、挨过斗、写过书,七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正是经历了洗礼,他才越发懂得了人一辈子该怎样个“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