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潘长玉,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璐璐,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6、9这3个数字可反映出我国2型糖尿病防控的严峻现状。” 日前,在新加坡举办的美国糖尿病协会亚太年会的赛诺菲媒体圆桌会上,我国糖尿病领域的专家指出。
1是说我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目前有9240万患者;6是指我国超过6成的患者血糖不达标;9则是我们2型糖尿病患病率——9.7%。
其中,胰岛素使用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由此,专家给出了胰岛素治疗的5M法则。
MORE EARLY
(更早)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治疗建议,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口服降糖药无法满意控血糖的情况下,及早使用基础胰岛素,是控制血糖及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然而,2011年2月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项目调研结果显示,多达52%的患者在确诊糖尿病5年后才起始胰岛素治疗,往往延误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武汉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璐璐教授说,早期启动胰岛素治疗不仅可以迅速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使胰岛β细胞得以充分“休息”,延缓糖尿病持续进展的病程。
MORE
(更多)
“根据我国一个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使用口服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1/3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但他们却因使用不便、担心成瘾、害怕疼痛等各种原因拒绝使用。”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潘长玉教授说。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使用率大约是40%,而我国不足20%。其实患者不应该对胰岛素有太多的顾虑,胰岛素“当用则用,用后可停”,大部分患者可能只需要短时间的胰岛素治疗而非终生。
MORE PHYSIOLOGICALLY
(更符合生理)
陈璐璐教授说,在胰岛素的选择上,应首先启动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治疗,根据需要可以增加餐时胰岛素。
人的胰岛素分泌分两部分:不吃饭时分泌的胰岛素,叫基础胰岛素;吃饭后,因进食刺激分泌的胰岛素,叫餐后胰岛素。起始胰岛素治疗应首先使用基础胰岛素,而且最好是人胰岛素类似物,可以模拟人体生理性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如果能通过基础胰岛素的治疗控制住基础血糖(空腹血糖),就能把整体血糖水平拉下来,治疗起来会更容易。
MORE AGGRESSIVELY
(更积极)
“要想预防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关键在于血糖达标。”潘长玉教授说,血糖达标不仅是空腹和餐后血糖达到正常,关键在于糖化血红蛋白(AIC)降至7%以下。
AIC可以反映此前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AIC控制不佳的患者,并发症往往会提前5~10年发生,AIC每降低1%,各种并发症的风险均会明显降低,因此,患者一定要盯住AIC指标,积极进行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适时使用胰岛素治疗更有助于血糖控制达标。
MORE SAFELY
(更安全)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中最突出的隐患,严重低血糖甚至可带来致命打击。防止低血糖是保证胰岛素治疗安全性的重中之重。
理想的糖尿病治疗是在良好的血糖控制与低血糖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胰岛素的种类、剂量等的选择,都会影响治疗安全性。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有更接近于人体自身胰岛素基础分泌的特点,平稳无峰,可以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同时低血糖的发生少。此外,胰岛素的剂量调整也要强调“个体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