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时间:周二上午。
每年最热的7~8月和最冷的11~1月,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高峰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提醒,受夏季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增高以及高温心烦等影响,夏季心脑血管病一旦发作,就多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更需警惕。
家居 不进或缓进空调房
空调使用不当也是导致夏季心脑血管病发作的一个原因。霍勇称,空调房温度过低,造成室内外温差太大,人频繁进出其中,血管难以适应,容易出现问题。
“空调,最好别用”,这是霍勇对老年人的建议。他认为,人体的血管拥有自我调节能力,是能够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
实在不耐热,空调也尽量别低于25°C,房间要经常通风,当感觉有凉意时,一定起来走动走动,加速血液循环。从室外回到空调房时,建议先在门外或走廊处待一会儿再进去,给身体一定的适应期。
预警 酷暑之前要体检
预警心脑血管病发作是件困难的事情,但仍然有一些蛛丝马迹值得您注意。
比如,继往没有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但近期有胸闷、心绞痛、夜间间歇性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建议到医院接受检查,判断是否患上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明确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出现心悸、胸闷、头痛、晕眩等症状时,一定要尽早送往医院,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
多项检查也有助于预测近期心脑血管发作的可能。心脑血管病人在酷暑到来之前,气温超过35°C之时,最好到医院做个预测式体检。
运动 早缓动、午别动
与其它季节一样,夏季心脑血管犯病也存在“晨峰现象”,即清晨犯病的比例和几率较高。霍勇解释称,因为从睡眠中醒来的身体,此时正处于交感神经兴奋状态,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上升,从而增加了发病的可能。建议在清晨这段时间,心脑血管病患者尽量避免大运动量的活动。
正午时分,恰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人体出汗最多、心情最易烦躁,这些都是心脑血管发病的高危因素,尤其是老年人,尽量就别出门了。
用药 长期药物不能停
夏天,人体血压、血糖相对要低一些,不少患者便擅自停药或减药。霍勇提醒,对于长期使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有证据显示,一旦停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会迅速恢复到原有高水平。
女性年龄在55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并存在任意两个危险因素(即吸烟、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超重和有冠心病家族史),就该被划归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咨询医生后尽早使用阿司匹林。
“在无医嘱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停药减药”,霍勇强调,这是夏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的第一要务。
饮食 关键还是多喝水
既然血液黏稠度增高主要是缺水引起,补水的重要性当然就不可小觑了。
霍勇建议,心脑血管病患者,夏天一定要多喝水,不渴也要喝,要刻意多喝,但不能猛灌冰水,否则容易刺激血管收缩而发生危险。饮食上,也要多吃汤汤水水的东西,味道尽量清淡些,以减轻肠胃的压力。
有人以为,夏天出汗多,补水的同时还应补盐,对此,霍勇的观点是,出汗不多不需要刻意补盐。通过加重口味来补盐的方法,反而容易造成身体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