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饭后在机关大院里随便走走,忽见两位熟悉的同事分别在陪老人散步。一位是陪伴从外地来京的老父亲,两人步调轻缓,不时在低声细语;一位在陪老母亲漫步,边走边说笑。尽管天气很热,但他们都很愉悦。看到如此情景,被深深地感动。
子女陪父母,这是人之常情,本没有什么可感慨的。笔者所以有些触动,在于时下这种陪老人散步的事儿着实“少见”,而子女“没时间陪”倒是时有所闻。
有位老母亲打电话问儿子周末可否回家一块吃顿饭,儿子回答说“没时间,以后再说吧”,老母亲一阵心酸,没敢再继续问下去。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老人渴望与孩子们团聚,一块儿说说话,可有些子女却总是做不到,伤了不少老人的心。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对老人照顾得不错啊,每天有吃有喝的。言下之意无非是说,这就可以了。然你可曾想过,老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你照顾得如何呢?有资料显示,现在老人感到“孤独”、“不开心”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感到“生活没意思”。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和人交往、交流的机会少,特别是与子女的交流更少。他们需要物质方面的支撑,更需要精神方面的滋养,而这些我们做晚辈的却往往不大注意、不大察觉。
当然从另一角度看,时下做子女的也确实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工作忙,没有更多时间陪老人坐坐、聊聊,情有可原。但社会上也确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宁可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自己的娱乐上也不去陪陪老人,这是不应该的。
笔者有个中学同学,家境不是很宽裕,但他父母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供他上学,一直到他成家立业。平时父母在众人面前以此为豪,可私下里却伤心落泪,为何?原来这同学下班后经常不回家,总是和他的几个哥儿们喝酒打牌,回到家就蒙头大睡,父母想和他说会儿话的机会都没有。您说,这能不让老人伤心吗?
还有些人在父母“走”的时候痛哭流涕,后悔父母生前没好好陪他们。虽然如此表白为时已晚,但总还是“良心发现”了吧,这就告诫人们,与其这时候悲伤后悔,不如在平时就精心呵护老人。笔者与一些老人交谈,他们说,人老了没有太多的想法了,图的就是个儿孙满堂,经常有个乐。这乐其实就是能和孩子们一块儿吃吃饭,说说话。这个想法过分吗?这个要求过高吗?一点都不高。这是人之常情,伦理之道,作为晚辈当细细体谅才好。
作为子女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长寿?诚如此,那就在老人身上多下点心思吧。时下有一些老人已90多岁,但满面红光,精神矍铄,何以如此?其中一条就在于他们有个温暖的家庭,有在平时就很孝顺的子女。这些子女“常回家看看”,经常和老人说说话,有时还开个玩笑,逗老人开心。老人们爱回忆过去,对儿孙充满着牵挂,对生活有更多的憧憬,心里有很多话要述说。
对此,子女们当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照,尽可能地多抽点时间与他们说说、聊聊。不要小看了这一说一聊,在老人看来,这是春雨,能滋润着他们的心田;是比什么药物都灵验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