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梁晓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疫苗可预防疾病、流行病学。
上幼儿园那会儿打过几次预防针,当时也不懂,不知道打了什么,长大后有的同学得了麻疹、有的同学得了肺结核,紧张之下才明白,原来手臂上那个‘圆疤’是安全标志,是用来防病的。”一位80后的网友如此感叹。
“没生病也要打针”,这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儿童免疫纳入国家卫生计划后,不少国人童年的集体记忆。如今,国家免疫规划内容不断扩大,已由过去的4苗防6病,增加到14苗防15病,也就是说孩子出生后要陆续打14种疫苗,家长不仅要记住接种的时间,还要留意各类疫苗有无不良反应。
卡介苗:最迟1岁前完成
出生后最先接种的是卡介苗,主要用来防结核病。只要出生后体重在2500克以上,24小时后就可接种卡介苗,最迟赶在1周岁前完成接种。
各大医院婴儿室都可接种,因故未接种者可等满月后到卫生所接种。接种卡介苗后,如果在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或是溃烂,此时也不要紧张,大约2~3个月后不适症状会自行消失。
在此期间,注意不要在注射部位进行热敷,并保持孩子皮肤干燥清洁,衣服不要穿太紧。
百白破:热敷缓解红肿、硬结
热敷缓解红肿、硬结
百白破疫苗可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儿童出生后满3个月龄开始接种第1针。之后生后满4个月龄和5个月龄再各接种1次,每次间隔时间最短不得少于28天;在1岁半至两岁时,还要再加强注射1针;满6周岁注射精制白破二联疫苗1针。
百白破疫苗是反应比较激烈的疫苗,幼儿接种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硬结,可在接种后48个小时后,为孩子进行热敷以帮助硬结消退
乙 肝:记住0、1、6方案
乙肝疫苗可成功防止乙肝病毒感染,家长要记住0、1、6方案。即非乙肝的新生儿,出生后尽快(8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1支,1个月后再打1支,6个月后再打1支,一共3针。
免疫成功的标志是乙肝表面抗体转为阳性,如有必要接种者可查乙肝抗体。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小于或者等于10国际单位/毫升,应在半年内接种。
麻 疹:按时接种
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性非常强,一定要按时接种。满8个月龄可接种麻疹或麻疹、风疹联合疫苗,之后18个月龄再接种1次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这样既保证对单价麻疹疫苗免疫的可靠性,又预防风疹和腮腺炎。
流 脑:长到6岁后还要打
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经空气飞沫传播的,一般好发于15岁以下,尤其是6个月至两岁的孩子最容易被感染。
预防流脑的疫苗中,A群流脑疫苗主要用于6个月龄~18个月龄的儿童,A+C群流脑疫苗用于两周岁以上儿童及成年人。
具体的接种方法是婴儿在6~18个月时接种第1、2剂A群流脑疫苗,两剂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3岁时接种第3剂A+C群流脑疫苗;6岁时接种第4剂A+C群流脑疫苗。
糖 丸:半小时内别喝热水
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俗称小儿麻痹症糖丸)是预防脊髓灰质炎的重要手段。一般满2、3、4个月龄的孩子要各服糖丸1粒;1岁以内一共服3次;满4岁后需要再服1粒。
糖丸可直接口服、嚼服或是溶于凉开水送服,但是服药后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苗活性。
此外,腹泻时不要口服糖丸,因为腹泻会降低疫苗的保护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
乙 脑:防治疫苗有两种
我国乙脑发病率虽有所减少,但在西南地区和河南等地发病仍不少,而给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我国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减毒活疫苗接种共打两针,分别在8个月和两周岁接种;灭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4针,分别在8个月龄打两针(间隔7~10天打第2针),两周岁和6周岁各打1针。
甲 肝:最好两岁前接种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区多见于6个月龄后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也会逐渐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年人中较少出现。另外有相关研究证明,两岁以下的婴儿接种甲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是最好的。
链接
14种疫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卡介苗、白破疫苗、麻风腮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A+C流脑疫苗、甲肝疫苗、出血热疫苗、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接种前后注意啥?
接种前
测体温、洗个澡
发烧、腹泻都不宜接种疫苗,建议接种前每天给孩子测体温,以便接种前向医生说明孩子的身体状况。
接种前一天,最好给孩子洗个澡,因为接种当天不能洗澡。另外,为避免孩子哭闹,最好选在孩子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去接种,接种前一定要带上预防接种证。
接种后
留观30分钟,多喝水
接种疫苗后不要马上离开,最好留院观察30分钟,因为疫苗不良反应多在注射后15分钟内出现。
有的孩子注射后出现发热、痒痛、皮疹等不适,这些都属正常反应,一般发烧在38.5℃,持续1~2天就会消失。发热可多喝水,出现皮疹别轻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