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03月28日> 总第814期 > 15 > 新闻内容
总想不开要看精神科
健康时报记者 吴润果 特约记者 海慧芝 吴润果/摄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8日  查看次数:  

 

  门诊见闻

  “我为什么爱哭?”

  “我心里不好受。”

  “我感觉特委屈。”

  “她老让我吃药!我喜欢喂鸟,她就是反对。家人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患者一边说,一边不停地抹眼泪。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指责的就是身边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老伴儿,这种场景在马辛的诊室里面已经见怪不怪了。

  可不一会,老先生又高兴地说:“我家旁边新开了一家花店,我就爱去买花花草草。”

  “您这样做就对了,生活这么好,您该知足。老伴儿是领导,您得听她的。她让您吃药就得吃,别伤心了。”马辛劝道。

  “对,我现在特有满足感,孩子对我好着呢……我现在就觉得对不起我爸,无以回报。”老先生突然又哭了起来。

  这是一位典型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马辛赶紧安慰他:“没事儿,没事儿,您现在不好受,是因为大脑里面生产某些物质的工厂怠工了。我这回给您开的药,跟以前您吃的那些药不同,是帮助补充这些物质的。吃完后能稳定您的情绪,心里就踏实了,不会老激动了。您一定得好好吃。”

  听完这些话,老先生的情绪才稳定了下来,表示一定好好吃药。

  马辛不到8点开始出诊,一直到12点过送走最后一个患者,中途几乎没有一刻休息,连同复诊,她一共看了18位患者,马辛都会耐心地倾听完他们的每一句话。

  从一上午的门诊情况来看,这位爱哭的老先生算是病情较轻的。这些老年患者中,有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的、有整天觉得自己被监视的、有声称可以与鬼神交流的,还有抑郁得吞下200片安定、刚抢救过来的。

  一位抑郁症患者流露出了轻生的念头,马辛一口气跟他聊了40多分钟,用哪种药,住不住院都与他进行了讨论。


 

  专家简介:

  马辛,北京安定医院院长、北京市精神卫生保健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老年心理卫生及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出诊时间:周四上午。


 

  有些老年人长期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甚至自杀,因此,总感到烦躁不安、憋屈难受、钻牛角尖,要及时向精神科大夫求助。马辛认为,老年精神疾病具有特殊性,除了从精神方面分析外,还必须考虑常见躯体疾病,尤其要注意四个常见问题:

  小心多事之春

  门诊情况:一位替母亲复诊的小伙子说,老人吃了药效果一直不错,春节前基本感觉已经完全康复了,家人就把她的药停了。最近几天,老人又开始失眠烦躁。

  马辛:春天容易反复,这是精神疾病的一个特点。这可能和昼夜节律的变化有关系,人的情绪容易产生波动。因此,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即使已经好转甚至感觉完全康复,也不要在这个季节减药。还有一些患者长期地反反复复,在春天病情波动加剧,这时用药还应该加量。另外,春天患者还要避免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家人和自己应该作好准备应对容易激发情绪的事件,特别是如果睡眠出现了问题,要及时咨询医生来进行纠正。

  睡不好原因多

  门诊情况:“我最近一宿一宿睡不着觉,心里特别烦躁。”“我一天只睡两个小时,一点也不困,正常情况下该睡几个小时?”“我一天睡七八个小时,一直都在做梦。”大多数患者都有睡眠问题。

  马辛:很多类型的精神病患者都存在睡眠障碍,但这只是症状,不是根源;也有一些人是单纯的睡眠障碍,所以在治疗方案上都不太一样。比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都有睡不好的症状,但在处理上却不一样,不能乱吃药。对于轻型睡眠障碍,可以睡前喝一些热牛奶,晚上不要看刺激情绪的电视剧,也不要进行激烈运动,尽量早起一点,增加户外运动。如果各种方式都没有效果,且已经影响情绪和日常生活,就应该及时就诊。

  改变思维定式

  门诊情况:“我一辈子都谨小慎微。自从2004年母亲去世后,我就没缓过来,经常会突然就想不开了,老爱跟自己较劲,比如什么东西丢了,我就会觉得自己特别失败。”一位患者如是说。

  马辛:总想不开是老年精神病患者较常见的情况。遇到挫折,他们都会自责很长时间,甚至会一直闷闷不乐。我给这位患者布置了一个作业:每天静下来的时候都回想一下,今天什么事情做得很好,特别有成就感。以此来替换她原有的思维定式,不要再把注意力总集中在失败的事情上。当然有些人的思维定式是一辈子形成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过来,只要坚持就能改,而且为了晚年生活更加美好,一定要改。

  调药很有讲究

  门诊情况:患者总害怕精神病药物副作用大,症状一减轻就自行减药,感觉康复后不再吃药。还有些人将精神药当速效救心丸,犯病时吃一粒。

  马辛:精神疾病要长期服药,就是好了也不能自作主张停药,不然很容易反复。一般来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第一次得病,症状完全消失后,需要维持用药两年;第二次得病,症状完全消失后,需要维持用药五年,这是最起码的。有一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依赖,因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别的药物来替换一下,剂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稍微调整,但总之不能停药。特别最近几个月又是春季,更加的要小心,原本该停药或减药的,在这个时候也不要动,等到了夏天再变。


 

  记者手记:

  “我需要把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一下。”一位患者提出这样的要求。

  “行,就按您说的办。我这次给您开的药正是针对您大脑过于兴奋,可以控制话多、失眠等不适症状。”马辛告诉这位患者。

  “您别往窄道上想,您得给我时间,所有的药起作用都没有这么快的。”马辛安慰一位自杀未遂老人,“您这病是能治好的,我给您选的都是最好的药,主药能改善睡眠,有助于消化;另一种起辅助作用,吃了心里就踏实。”

  马辛说,给患者开药,首先要从跟他们的对话中弄清楚是什么问题让他们最痛苦,分清楚主次后,选择针对病情最合适的药物,然后还要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个药是治某一症状最好的药,一定要坚持服用。而且,精神病患者都特别敏感,比如有些人看过药品说明书后,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不敢吃药了,因此医生要在语言上给他们建立信心,这也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原来,马辛开的药不都“躺在”药房里,其实在门诊中她就开始给患者“喂药”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