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中医针灸申遗成功让中医界在欣喜后,开始思考针灸的出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认为,针灸不是要贴上“落后”和“保守”的标签,而是要扎根于百姓,服务于百姓,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针灸的用武之地在萎缩
民国末年到解放初期,针灸可以用来治疗300多种病。如今,针灸在医院往往偏隅一方。老百姓治病,都是先找西医,治不好了再找中医开汤药,而汤药还不行,才会被建议去试试针灸。
事实上,针灸并不只能“剑走偏锋”,成为治疗疑难杂症的最后一步棋。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曾在中医针灸申遗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的中医科,特别是在广大的社区、农村,运用针灸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等,应该说是很有疗效的。”
与其保护,不如传承
“程氏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程凯认为:针灸不是大熊猫,大熊猫更多的是依赖外界保护,而针灸人更应在自身努力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
“老百姓对针灸有误解,我们就得花功夫做科普,告诉他们哪些情况可以试试针灸。”程凯说,现在各种“综合征”,比如更年期综合征等,往往需要全身调理,用针灸疗效就非常好,因为针灸都是作用于全身的经络,又不会增加胃肠负担。
“与其说保护针灸,不如说是传承针灸。”杨金生认为,如果针灸师都向老百姓宣传针灸,让他们知道如何用针灸治病保健,那么针灸就不只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链接:
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针灸适应证
有反复的临床报道,效果较快或有一些实验依据的针灸适应证有:便秘、缺乳、泄泻、女性不孕、胃下垂、尿失禁、男性不育(精子缺乏、精子活动力缺乏)、无痛分娩、尿潴留等。有足够数量的病人为样本但无随机性对照实验的针灸适应证有:急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喉炎、背痛、胆道蛔虫症、慢性咽炎、胎位不正、小儿遗尿、网球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