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燕,湖北省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武汉大学医学院兼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对儿科各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疑难重症均有较深造诣。
出诊时间:周三全天、周五上午。
法宝一:抱到一旁
喂点吃的
原理:利用孩子爱吃的本能
吃东西是孩子的本能,遇上实在哭个不停的孩子,朱小燕会让妈妈把孩子抱到一边,喂一下奶,从心理上给予安慰,吃完奶后的孩子就会安静许多,再进行诊查就方便多了。
家长可借鉴:带孩子出门,包里最好装点吃的喝的,即使在他不那么饿的时候,有好吃的,就能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还有的专家说,在带孩子出门前,最好让他吃饱喝足,因为,饿着肚子的孩子更容易情绪不安。
法宝二:打打电话
照照镜子
原理:转移孩子注意力
“宝宝,我们来打个电话,好不好?”一名三岁左右的儿童因为发热来就诊,朱小燕拿起手中的听诊器,在孩子面前晃一下,原本在一直躲在妈妈怀里哭的孩子好奇地看了一下听诊器的听筒,咦,这位阿姨手里拿的是个什么东东啊?随着新鲜事物的出现,被好奇心驱使的孩子立马忘记了自己到底为什么哭了,乖乖地安静下来。完成了基本的问诊后,朱小燕就可以认真地询问病史了。
对年龄再大一点、四五岁的孩子,朱小燕就会给他们“照照镜子”(听诊器的反面很光滑,类似于镜面)。“阿姨这儿有面镜子,我们照一下,看看你漂不漂亮?”
家长可借鉴:孩子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即使他正感到紧张或者害怕,只要有有意思的东西,就能马上顺利地把他的注意力转开。所以家长不妨在育儿过程利用这个特点,用突然出现的新生事物来形成条件反射。
法宝三:面带笑容
声音小小
原理:拉近与患儿距离
朱小燕说,虽然医学是严谨的科学,但这不意味着要绷起脸、一脸严肃地给病人看病,尤其是对小患者。轻柔的声音、温和的面容,一下子就从心理上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避免了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心生恐惧和排斥。朱小燕说,其实孩子有很强的观察力。当孩子哭闹时,大吼大叫远远比不上放低声音有效。孩子哭闹不止,这时大人再声如洪钟,无异于“火上浇油”。大吼的一瞬间,孩子可能会暂时安静下来,但是随即肯定会哭得更厉害。
家长可借鉴:当孩子大声哭闹时,家长别仗着自己个儿高力气大,就非要用盖过孩子的音量来解决他的哭闹。专家说了,你的声音越小,孩子越能安静下来,因为,他虽然在大声哭喊,但也是想听清楚你在说什么。所以,下回试试这个办法吧,用你温柔的声音安抚孩子的暴躁与不安,即使当时你也很生气。毕竟,你是成年人了,应该比他理智得多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