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01月31日> 总第800期 > 18 > 新闻内容
回顾,聊聊和读者的那些事
健康时报综合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31日  查看次数:  
  编辑记者给您拜年了
  李海清 提起过年,很多人就开始攀比:某某单位发了多少钱,某某老公年终奖光纳税就多少多少,当然,还有某某晋升了职称或得到了盼望已久的职位。其实,羡慕别人一点儿用都没有。您这辈子干嘛来了?不是专门跟名利较劲来的吧?照我说呀,有没有钱,照样过年;健健康康,团团圆圆,就是最大的幸福!
  郑帆影 前程路漫漫,歇歇;心事也重重,放放;新春佳节到,聚聚;亲朋好友多,走走;山河多秀丽,转转。健康小常识,学学;健康大心愿,许许。
  许晓华 新的一年什么最重要?健康——家人健康、朋友健康、自己健康。呵呵,是不是咱们都想到一块去了。俗话说:糊涂人透支健康,聪明人投资健康。那么,经常看看健康时报吧,多学习一些健康的小窍门。
   叶依 每到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总是禁不住回望:“唉,付出,好像又大于收获”,但是我的心中又是欣慰在绽放,因为我的收成里,有精神的筹码,这份财富,是信心和力量。
  王志胜 马上就要兔年了,首先祝大家兔年快乐,诸事顺利,天天乐呵!如何保持健康不妨学学兔子,一是兔子吃草,二是兔子闲不住。在新的一年里,大家应该少吃肉多吃菜,并且加强运动。这样疾病才会离你远远的。
   白轶南 养生保健很重要,茄子绿豆别当药;平日三餐要规律,当心鸡蛋人工造;防病治病要赶早,别等超级细菌才治疗。最重要有个好心情,因为微笑是保持健康的良药,而且不花一分钱。
   井超:又是一年春来到,健康时报悉心守候读者的年轮又走过一圈,2011,努力一如既往——传递给您更多的健康理念,祝福永远相伴——祝福大家身心健康,新春吉祥。
  李梅浠:如何让中医稿件既有趣,又科学,希望更多的读者参与到中医养生的学习中,分享你们的困惑和心得。

  讲述人:杨波,婴幼版、新闻调查版编辑,入社10年。
  窘迫的事:
  去年版面上登了一个《春季喝碗五补粥》的稿件,反响出奇好,读者来电不断。
  第一天,一位听起来很有学问的阿姨上来就问:“熬这个粥,用不锈钢锅行吗?还是必须得用砂锅?
  “这只是平常喝的粥,什么锅都可以吧。要不我让记者帮您再问问专家?”
  下午,电话又响了,还是这位阿姨:“文章里说的木耳的克数,是干木耳还是泡好以后的?”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我还是跟专家确认一下吧!”
  第三天,是一位深圳的阿姨,认真劲儿不亚于第一天的阿姨——
  “这个粥里的西洋参,是野生的,还是种植的?”
  好难回答的问题——“这个粥是让大家平时当饭煮着吃的,能方便买到的就可以吧!”
  阿姨不满意:“中医告诉过我,野生的是凉性的,种植的是热性的。应该是有区别的!”
  我只好又说:“我再给您问问专家吧!”
  “那莲子要不要去里面的芯呢?”
  “呃,我觉得不用吧!看您的习惯!”自作主张了,估计专家都不会理我了。
  “那——红枣用不用去核再煮呢?”
  ……
  感悟:当编辑已经十年了,有时候真得很困惑,吃吃喝喝的东西,哪能都用克数来计算,也许还是怪我们自己的方向没把握好,把读者引到一条太过教条的路上。
  如果非要给这篇跑了题的文章加一个正解——我推荐的偏方还是老生常谈——心情放松,养生的真谛就是愉快轻松,这是所有百岁老人最为一致的长寿“偏方”。

  讲述人:李海清,老人版、医院版编辑,入社8年。
  
尴尬的事:
  我是财商相对要低一点的人,尽管学的是工科,但是我对数字真是没有什么概念,可是自从做了健康领域的编辑,就不得不开始对钱感兴趣了,很现实,没钱看不起病呀。
  所以,有的时候我接听读者电话时,常常会问,您想用多少钱治病呢?
  有的读者对此非常警惕,用怀疑的口气问我:“你这是什么意思?”或者“你知道这个想干什么?”
  我赶紧解释:“咱们老百姓手里的闲钱并不多,还得千万算计好了,如果需要当了传家宝、卖房子治病,再欠了一屁股债治病的话,那您的家人以后靠什么养老呢?不是火烧眉毛的大病,还是需要先好好思量。老百姓常讲,有多少水,和多少泥。”这一句话,是小时候奶奶告诉我的,意思是说要看家底吃饭,我把它用在这里啦。
  咱们老百姓,即便手里有几十万,可这都是血汗钱、养老钱,如果真是得了非常严重的大病,这点钱可能也只够花上几个月的。
  所以,您如果真的得了咽炎、鼻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这类大不大,小不小的慢性疾病,最好别一条道走到黑。因为,不将疾病弄清楚、治彻底不罢休,可能会荡尽家产也不见得有非常好的收效。
  感悟:我在这里给您开一个廉价的处方,您多订几份健康时报,一份报纸一年不到100元,让亲朋好友一起读一读,相当于一周请了两次健康顾问来讲课,这样大家健商提高了,遇到问题不是转磨磨,而是非常理性地看待不完美的身体,不完美的人生。
  那么,我恭喜您,您中奖了,您已经和我一起,正走在奔向长寿的大路上。

  讲述人:许晓华,心脑血管版编辑,入社7年。
  
发愁的事:
  一上班就接到了一位老者的电话:“我想问一下,近期心脑血管版(16版)《7种方法降低卒中风险》一文中提到每天服用叶酸1000微克可以预防卒中,而我在药店购买的叶酸说明书上写的是每天服用0.8毫克。那按照你们推荐的剂量,我一天得吃多少片叶酸呀?”
  怎么回事?难道错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查了一下原稿,还好,剂量并没有错,呦!明白了,读者把换算单位给搞错了。
  “您先别着急,1000微克是正确的,0.8毫克也没有错,因为1000微克=1毫克,所以,这么一换算,您明白了吗?”我赶紧解释。
  老者听后,思索了片刻说:“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但我现在每天服用的0.8毫克。”
  “文章中的剂量是国外专家的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您可以参考,但我还是建议您先……”
  没等我说完,就被老者不耐烦地打断了:“按照报纸上的说法,还差0.2毫克,那我每天再多吃一片就行了。知道了,谢谢!再见!”
  放下电话,我有些发愁,其实经常接到像老者这样的读者电话,“喝黑茶能降血脂,那喝绿茶可以吗?”“降压药一定要早上吃吗?”……
  感悟:多数保健类文章,对读者的确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对于涉及到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问题,最好还是先到医院找专科医生咨询一下,因为毕竟每个人的病情、身体条件都不一样,不要和别人攀比,产生他就是用这个方法管用,我怎么不行的想法,徒生烦恼。
  记得采访一位中医专家时,他特意跟我说过,他从来不在科普讲座上向听众推荐药方,就是因为同一张中药方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