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版面上登了一个《春季喝碗五补粥》的稿件,反响出奇好,读者来电不断。
第一天,一位听起来很有学问的阿姨上来就问:“熬这个粥,用不锈钢锅行吗?还是必须得用砂锅?
“这只是平常喝的粥,什么锅都可以吧。要不我让记者帮您再问问专家?”
下午,电话又响了,还是这位阿姨:“文章里说的木耳的克数,是干木耳还是泡好以后的?”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我还是跟专家确认一下吧!”
第三天,是一位深圳的阿姨,认真劲儿不亚于第一天的阿姨——
“这个粥里的西洋参,是野生的,还是种植的?”
好难回答的问题——“这个粥是让大家平时当饭煮着吃的,能方便买到的就可以吧!”
阿姨不满意:“中医告诉过我,野生的是凉性的,种植的是热性的。应该是有区别的!”
我只好又说:“我再给您问问专家吧!”
“那莲子要不要去里面的芯呢?”
“呃,我觉得不用吧!看您的习惯!”自作主张了,估计专家都不会理我了。
“那——红枣用不用去核再煮呢?”
……
感悟:当编辑已经十年了,有时候真得很困惑,吃吃喝喝的东西,哪能都用克数来计算,也许还是怪我们自己的方向没把握好,把读者引到一条太过教条的路上。
如果非要给这篇跑了题的文章加一个正解——我推荐的偏方还是老生常谈——心情放松,养生的真谛就是愉快轻松,这是所有百岁老人最为一致的长寿“偏方”。
我是财商相对要低一点的人,尽管学的是工科,但是我对数字真是没有什么概念,可是自从做了健康领域的编辑,就不得不开始对钱感兴趣了,很现实,没钱看不起病呀。
所以,有的时候我接听读者电话时,常常会问,您想用多少钱治病呢?
有的读者对此非常警惕,用怀疑的口气问我:“你这是什么意思?”或者“你知道这个想干什么?”
我赶紧解释:“咱们老百姓手里的闲钱并不多,还得千万算计好了,如果需要当了传家宝、卖房子治病,再欠了一屁股债治病的话,那您的家人以后靠什么养老呢?不是火烧眉毛的大病,还是需要先好好思量。老百姓常讲,有多少水,和多少泥。”这一句话,是小时候奶奶告诉我的,意思是说要看家底吃饭,我把它用在这里啦。
咱们老百姓,即便手里有几十万,可这都是血汗钱、养老钱,如果真是得了非常严重的大病,这点钱可能也只够花上几个月的。
所以,您如果真的得了咽炎、鼻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这类大不大,小不小的慢性疾病,最好别一条道走到黑。因为,不将疾病弄清楚、治彻底不罢休,可能会荡尽家产也不见得有非常好的收效。
感悟:我在这里给您开一个廉价的处方,您多订几份健康时报,一份报纸一年不到100元,让亲朋好友一起读一读,相当于一周请了两次健康顾问来讲课,这样大家健商提高了,遇到问题不是转磨磨,而是非常理性地看待不完美的身体,不完美的人生。
那么,我恭喜您,您中奖了,您已经和我一起,正走在奔向长寿的大路上。
一上班就接到了一位老者的电话:“我想问一下,近期心脑血管版(16版)《7种方法降低卒中风险》一文中提到每天服用叶酸1000微克可以预防卒中,而我在药店购买的叶酸说明书上写的是每天服用0.8毫克。那按照你们推荐的剂量,我一天得吃多少片叶酸呀?”
怎么回事?难道错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查了一下原稿,还好,剂量并没有错,呦!明白了,读者把换算单位给搞错了。
“您先别着急,1000微克是正确的,0.8毫克也没有错,因为1000微克=1毫克,所以,这么一换算,您明白了吗?”我赶紧解释。
老者听后,思索了片刻说:“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但我现在每天服用的0.8毫克。”
“文章中的剂量是国外专家的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您可以参考,但我还是建议您先……”
没等我说完,就被老者不耐烦地打断了:“按照报纸上的说法,还差0.2毫克,那我每天再多吃一片就行了。知道了,谢谢!再见!”
放下电话,我有些发愁,其实经常接到像老者这样的读者电话,“喝黑茶能降血脂,那喝绿茶可以吗?”“降压药一定要早上吃吗?”……
感悟:多数保健类文章,对读者的确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但对于涉及到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问题,最好还是先到医院找专科医生咨询一下,因为毕竟每个人的病情、身体条件都不一样,不要和别人攀比,产生他就是用这个方法管用,我怎么不行的想法,徒生烦恼。
记得采访一位中医专家时,他特意跟我说过,他从来不在科普讲座上向听众推荐药方,就是因为同一张中药方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