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十大健康新闻评选已经进行了第四届。作为健康生活领域新闻的年度权威评选,着眼于大众健康生活,突出公众立场,以对公众健康生活观念的影响深度、广泛性为评选准则,侧重健康传播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强调对公众健康生活观念或行为产生的深刻影响、对健康行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的积极引导意义、对健康行业的不和谐因素具有的批判警示力度。
卫生部健康报社社长王硕、国家药监局中国医药报社社长燕辉、国家中医药局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陈贵廷等百家媒体社长、总编在20条候选新闻中谨慎评出。
发布仪式上,卫生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指出,卫生行政部门和媒体需要一块努力,推动中国健康传播的发展。每年的十大健康新闻,仔细反思其发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任重而道远。
今年评出的十大健康新闻,老问题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问题,散见于近年来的媒体报道中,但在2010年,又成为新热点。这说明老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了一定发展。这份沉甸甸的榜单提醒大家:不但要有正视问题的勇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更要有促进改变的决心。
点评:与张悟本“养生热潮”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仅为6.48%。另一方面,健康领域的科学研究明显缺乏,很多说法没有科学实验的依据,仅凭推断。在此社会环境下开展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民众的身体健康,它还关乎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民族健康素养的未来。张悟本事件告诉我们:健康传播、任重道远。
点评:整容专家说:“演员、歌手、主持人,为中国的整形外科做出了杰出贡献。因为她们培训了很多医生,毁的、死的、伤的,让中国的整形术慢慢发展。”专家还认为整容行业十年毁掉20万张脸。在“美女经济”这条产业链上,商家、整容机构是否恪守了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媒体是否忽视了理性审视与引导?主管部门是否遗漏了本该有的监管和责任?但愿王贝是最后一个。
点评:从山西到江苏再到广西,每一起疫苗事件的曝光,都能引起轩然大波。疫苗是疾病预防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武器。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远远小于不接种而造成的风险。当前急需挽回的是公众的信任。医疗系统、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每一位公民都是公共卫生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信息的科学、平衡和透明是公共卫生良性推进的先决条件。
点评:当人们对超级细菌的巨大破坏力谈之色变的时候,却忽视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恶劣医疗卫生条件,而这恰是出现“超级细菌”的深层次问题,它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并形成恶性循环。现在来看,除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开发新型抗生素,更应从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完善和饭前便后洗手、居室通风这些“小儿科”办法着手,创造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
点评:专家们对小龙虾事件的初步结论是:未知毒素引起的哈夫病。“未知毒素”作为一个结论确实很“初步”,对小龙虾致病原因的探索不应就此止步。考虑到研究难度,公众还要多给科研人员一点时间。不过,食品管理、质检部门和环境部门并不存在技术瓶颈,理应拿出更多的行动。
点评:圣元奶粉事件,让中国乳业在“三聚氰胺”之后,再次直面公众质疑。从事件爆出到卫生部公布结论,前后只用了13天,尽管虚惊一场,但这是媒体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一次集体守望。此事件让公众对“性早熟”有了深入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过程中,虽然喧嚣鼎沸,但相当一部分媒体一直保持着理性、客观、公正的态度,积极推动此事良性发展,这种态度值得尊敬。
点评:政府有关部门速发紧急通知严查地沟油,但我们更关心的是“紧急通知”对地沟油的制约到底有多大?眼下,检测地沟油的技术和标准远远滞后,如何科学处理日益增多的餐厨垃圾已无法回避。某项研究显示:每100吨餐厨垃圾可生产出3吨左右的生物柴油、5000立方米沼气和70吨液体肥料。
点评:一只蜱虫“咬”出了中国乡村的现实困境:医疗条件的缺失和简陋、公共卫生投入的不足以及基层政府应急水平的低下。相较于城市对非典、甲流的抗击,对蜱虫疫情的防治在农村显得相形见绌。信息的闭塞,让群众缺乏应有的警惕与防治知识。蜱虫不会因为对疫情的瞒报,就停止叮人、伤人、杀人。
点评: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等机构共同发起举办的中国城市健康大调查,用分众化的健康数据,打造中国城市的健康路线图,警示公众,传播“定期体检 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预防投入1元,治疗就能节省7元。我们的身体是老天白给的,但不是白给我们去糟践的。
点评:同样一款食品,出口的包装上明确标示是否含有反式脂肪酸,国内的包装上,却是雾里看花,要么遮遮掩掩,甚或装聋作哑。如果没有明确的标示制度要求,消费者面对充斥着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市场,根本没有知晓的前提,更谈不上选择的权利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