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返回首页
发刊日期:2011年01月24日> 总第798期 > 15 > 新闻内容
防慢病要会精细生活
健康时报记者 李凯菲文/图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24日  查看次数:  
  fbt>
  


  专家简介:
  
李光伟: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治疗:内分泌疑难病,包括糖尿病、垂体病、甲状腺病、肥胖症等。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
  图为李光伟(右)在出诊。
  “关于要不要给患者加号,有时候挺矛盾的。为了保证每个患者有充足的时间诊治,我坚持一上午看病不超过20人,但有些外地人冲着我来了,这次看不上就要等一周时间,于心不忍,就给加上了。”刚给最后一位加号患者看完病的李光伟,边洗手边对我说。记者跟随李光伟出诊一上午,发现糖尿病防治方面有一些共性问题值得关注。
  门诊见闻
  在门诊中,有几个患者还真是给李光伟出了点难题。
  有个女患者显得很焦急,“李主任,我没有不舒服的感觉,餐后血糖是7.0mmol/L多点,不算太高,但总是比我以前高,降不下来,怎么办呢?”
  “你现在还没有发展成糖尿病,但控制不好将来也有危险,为什么比以前高呢?生活方式有改变吗?”
  “没有啊,我先生有糖尿病,家里几乎不吃油炸食品,多吃蔬菜,我每天陪丈夫走路一个半小时。只是为了‘保护’他,几年来,都是我替他挡酒,应酬多,经常喝,红酒一喝就是一大瓶。”
  “这就是你的病根儿,酒喝多了不行。喝红酒本来就该倒一点点,晃一晃,闻闻香味,慢慢品。”
  “不行,我们是山东人,一倒就是一大杯,又都是好朋友,不好意思,真的很矛盾。”
  李光伟半开玩笑地说,“那教你个方法,杯子大不怕,倒一点酒,多放点冰块。”
  另外一个女患者有点倔,认为糖尿病患者太瘦不好,她本身体重超标了,还不肯减肥,总是偷偷地吃东西。陪她一起来的女儿,请李光伟给想个办法,好好劝劝母亲,因为“母亲就听大夫的话”。
  李光伟思考了一下,拿起笔在病历本上刷刷写起来,原来他把对这位患者的减肥要求和方法都详细地写了下来,“不吃油炸食品,多吃凉拌菜,香蕉半个,苹果半个……”后来,想了想,他又改成了“苹果四分之一个”。
  李光伟后来解释说,“根据她女儿的说法,该给她再减量一半,这样,即使她再想多吃,也不会超过太多了。”这就是李光伟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医嘱。
  前期可强化治疗
  门诊现场:一位女患者是新诊断的糖尿病,她的饭后血糖刚好超过17mmol/L,李光伟建议她接受强化治疗,这样,就可以3~5年不用吃药了。
  李光伟:有些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可通过强化治疗享受一个不用打针吃药的“蜜月期”。刚刚得糖尿病,人体调整血糖、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并未死掉,而是被高血糖“催眠”了,血糖略升高时,这些细胞“感受”不到,于是不分泌胰岛素。只要能将这些细胞“唤醒”,重新变得敏感,胰岛素分泌就正常,血糖也就正常了。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前期都可以享受强化治疗,2~3周就可以了。
  心慌出汗更危险
  门诊现场:李光伟几乎会问每个糖尿病患者同一个问题,“最近有没有饭前易饿,心慌、出汗、害怕的感觉?”
  李光伟: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尤其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是慢性病,血糖高一点,不会立即危及生命。但低血糖就不同了,轻度低血糖(低血糖的标准是低于4.0mmol/L)可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表现为心慌、手哆嗦、出汗等。如果严重低血糖持续超过8小时,人就会昏迷,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脑功能障碍,甚至成为植物人或有生命危险。另外,低血糖的人补充糖分不当,很容易变成高血糖,应该谨慎对待。
  掌控饮食要恰当
  门诊现场:一位年轻女患者,特别清瘦,几个月前刚刚查出血糖偏高,很注意饮食,在营养专家的指导下安排自己的饮食,几个月下来,瘦了十来斤,血糖不稳定,时高时低。后来才发现,她把医生要求的“食粮重量”,当成了“熟食重量”,每顿饭吃的都特少。
  李光伟:糖尿病患者体重太高固然不好,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人需要减重,但过度减重也不好。恢复正常体重是糖尿病治疗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并不主张为了控制血糖而少吃,导致体重在治疗中降到理想数值以下。这位女患者给我们提了个醒,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要适当。
  检查完做个记录
  门诊现场:有位患者从2002年得病开始,就一直坚持记录自己的血糖和体重等情况,有些泛黄的纸上,密密麻麻的是他这几年的血糖和体重变化情况。
  李光伟:生病了,也要做个“聪明的患者”,给自己写个健康日记很好用。尤其是糖尿病人,健康日志对于血糖的控制很有帮助。如果工作忙没时间记录太多内容,但是至少要包括以下内容:血糖(可以每周两天,每天有空腹、餐后两小时和睡前值)、降血糖药物(次数、剂量)、低血糖症状、每两周或每月的体重。如有时间还可记录饮食运动情况。下次就诊时带上,这是个很有用的诊断依据。
  记者手记:
  好医生是一所大学,他不仅给你治病,还教你如何做一个精细生活的人。患病往往与生活习惯有关,尤其是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李光伟给人看病时,能让患者感觉到,他不仅在为你看好病,还在帮你学会健康地生活。
  李光伟还鼓励糖尿病患者给自己写健康日志,包括血糖、体重等。比如有位患者晚上休息不好,起夜比较多,在被问到起夜次数时,患者有点含糊,“三四次或者两三次吧”,李光伟就很耐心地去追问了几遍,还解释说,这些细节不仅可能对诊断有作用,这样追问是在帮患者形成一种认真的态度,关注自己的健康就得从生活细节开始。
  就如你所看到的,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小事情,的确是我在随名医出诊中感受最深的。还是那句老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实,病的形成也是一点点积累成的。关注健康,降住糖尿病这只伏虎,就从关心生活细节开始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