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与人相处,难免会与人发生点摩擦,甚至有的还结下了怨恨。怎么办?多些和解之心是矣。
“崔冯和解”的故事大家都听说了吧:在最近一次节目录制中,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和冯小刚都没提及当年“《手机》导致两人不合”一事。崔永元坦言,矛盾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早已淡化,“我俩谁都不提。这次我给冯导打电话,说来录个节目吧,他就带着一群明星大腕儿来了。我们上岁数的人会从容处理矛盾的。”原来两人矛盾挺大,但如今都有和解之心,结果矛盾就烟消云散。
然而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吗?未必。有的人在社会上与人交往,因一些矛盾所致结成了冤家对头;有的人在单位里因一点摩擦,就互不搭理;有时遇到相关的事儿不利于自己,便猜疑是不是对方在“使坏”;在家里因琐事争吵,闹得夫妻反目、兄弟争斗。特别是诸如此类的纠结长期不得化解,搞得人际关系紧张,弄得自己心烦意乱,日子过得很不舒坦。
细细想想,有这个必要吗?没有。俗话说得好:“冤家宜解不宜结。”心里记怨、结下冤家,于他人、于自己都不好。与人和睦相处是人生一大乐事。见面嘘寒问暖、聊聊家常、有时间推心置腹说说心里话,如此这番不仅能体验到朋友的情谊、人间的温暖,还能增强工作、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反之,因一点小矛盾结下冤家,自己心里也不痛快,时时还得“提防着点”,多累心啊!
人聚在一起,难免会积怨、结怨。而这些怨结大都并非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有的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造成,有的是听信谣传产生误会所酿,还有的是一时气急出口伤人。面对此,应像崔永元、冯小刚那样有颗和解之心才对。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世上的事情往往这样,矛盾既已形成,但说一说、笑一笑也就过去了,没必要长期积郁在心不得化解。人贵有和解之心,勇于和解,善于和解,是一个人胸怀坦荡的生动体现。这样的人,讨人喜欢、令人敬佩。
有了和解之心,还要见诸行动。见面主动打个招呼,找时间好好叙谈一番,寻机会一块再共事,这些都是走向和解的具体行动。如此做,抛弃的是隔阂,丢掉的是误会,换来的是友情,还赢得了心灵的宁静。笔者有两位朋友,因一次口角结怨,好长时间不说话,心里都感到很别扭。一个偶然的共事机会,两人碰到一块,相逢都主动一笑一说,结怨化为乌有,和好如初。事后他们都对我说,心情舒畅了,早这样就好了。
至于说有些人之间的积怨较深,这也没什么。一时化解不了,那就等待。时间是一个友善、缓慢的和事佬。待时间缓缓流过,事过境迁,再加上当事人的和解愿望,积怨就会化解。
在这一方面,崔永元深有体会:“到了这个年纪,已经有了另外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有些问题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时候,可以把它放在一边,时间长了,年龄大了,每个人都理智了,再解决也来得及。”此话说得在理。
人世间最重要的莫过于人的和谐。摩擦、矛盾不可避免,但有和解之心、和解之举,和谐也就实现了。友善的心,是化解矛盾的利剑,只要人人以诚待人,以热暖人,何愁和谐的局面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