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医药 生活 慢病 监督 活动

95后北京协和博后《Science》发文介绍我国类器官研究进展

2024-10-05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10月4日,全球科学界最具权威的期刊之一《Science》杂志最新一期NextGen Voices专栏,收录了我国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何世豪的通讯短评。他以“生物工程类器官”为主题,阐述了自己在类脑类器官领域的科研经历和思考。


何世豪向同学们展示培养的大脑类器官。受访者供图

何世豪介绍,类器官作为一种最前沿的生物模型,它们保留了通过基因组方法无法检测到的关键特征。能够在实验室中精确模拟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为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平台。

本期专栏聚焦“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邀请青年科研工作者分享“科研是一项奥林匹克运动。”何世豪将类器官的培养比作一场需要高度精准和耐心的射箭运动,他形象地描绘了培养皿是“靶子”,移液管是“弓”,而每一滴培养基都是需要精心计算的“箭”。他认为,在类器官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科学家们的目标就像射箭运动员一样,需要瞄准“靶心”,即准确再现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最终获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

何世豪在短评中分享了他在建立类器官模型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以及我国学者目前的研究进展。他认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挑战的部分是如何使类器官不仅能准确反映病人的生物学特征,还能在不同实验条件下保持其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在其导师赵元立教授团队的一起努力下,他们克服了许多技术障碍,逐步建立了可以准确反映特定疾病表型的脑类器官、血管类器官等模型。何世豪强调,类器官的开发和应用对推动神经科学,尤其是研究神经系统肿瘤、转移瘤、血脑屏障、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何世豪表示,当前的医学模式正逐渐从传统的“一刀切”治疗方式,向着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方向转变。类器官作为精准医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直观和个性化的患者模型,使得治疗方案的制定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以做到“替人试药”为患者做精准药筛。该短评得到了《科学》NextGen Voices专栏编委的认可。


(运营:荆雪涛)

返回顶部

电脑版 | 手机版

联系合作:010-65369714

广告业务:010-65368968

健康时报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