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卡 搜索
首页 医药 生活 慢病 监督 活动

时隔14年更新,《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版)发布

2021-12-24 来源:

阅读提要:12月24日,《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版)发布,指南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心理科于恩彦教授介绍,这是继2007年第一版《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发布以来,时隔14年,该指南再次迎来更新。

(健康时报 )“近十年来,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老年认知障碍类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该疾病的诊断分类、临床诊疗、预防策略等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12月24日,《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2021版)发布,指南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心理科于恩彦教授介绍,这是继2007年第一版《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发布以来,时隔14年,该指南再次迎来更新。


新指南发布现场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老年人口超过2亿6千万,占总人口18.7%,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目前,老年期(年龄超过65岁)痴呆已成为多发病和常见病,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指南副主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疾病诊治中心肖世富教授介绍,痴呆是一类获得性的、多种认知功能领域损害的、给个体带来显著社会功能受损的神经精神综合症,“老年期痴呆”其实是一组疾病,最常见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大概占60%,其他还有帕金森病痴呆、路易体(LBD)痴呆等。

“当前,老年期痴呆已成为精神科、神经科和老年科的跨学科疾病,目前老年痴呆的筛查率、诊疗率、规范治疗率都非常低,医疗从业人员对痴呆的知晓率也不理想,很多人认为老年痴呆就是正常老年期表现的一部分。老年痴呆防治工作也亟需一本新的指南来指导工作。”于恩彦说。

“目前我们还无法治愈痴呆,因此指南突出预防、早期干预、居家管理与康复三大特色,强调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于恩彦介绍,指南总体框架分为痴呆的相关概念、预防与干预、评估与诊断、治疗与康复、居家与机构照护、照护者支持、指南推广与实施七个板块。指南新增了可控的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康复伦理、照护者赋能、安宁照护和居丧支持等内容,对原有内容如评估、多学科协作、非药物治疗、常见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了丰富。

诊断与治疗是指南核心部分,肖世富教授介绍,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现在阿尔茨海默病已经可以做到精准诊断,神经影像标志物、脑脊液、外周血、核磁共振等检查可以帮助我们诊断和鉴别。

“从预防的角度来说,我们现在在社区做早期筛查非常困难,因为大家觉得痴呆离自己很远”,指南副主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陈炜教授介绍了指南中痴呆辅助检查的功能,呼吁提高对痴呆相关检查的重视:一可为无症状的潜在人群进行筛查和检测,二对出现症状的患者进行病因、危险因素的确认,当找到病因时,对症治疗会有明显改善。如确诊尿毒症透析性的痴呆,如果让肾功能好转,症状可能也有明显的改善。三是前后多次的比较检查可以看到疾病进展与否,进展快慢。

“痴呆要进行全病程管理”是指南强调的重要理念。指南副主编、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王华丽教授表示,要提倡早期、全面、系统和长期的干预,认知功能损害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在没有进入痴呆前的状态都是干预的时机。康复也是全病程管理中重要一环,“老年期痴呆的康复是长期的,由于这一特点导致相当多的患者要居家康复或在社区或在康养机构康复,指南里也对应三个场景,提出不同环境下的患者照护策略以及对照护者的支持建议。”王华丽教授说道。


(运营:)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电脑版 | 手机版

联系合作:010-65369714

广告业务:010-65368968

健康时报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