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卡 搜索
首页 医药 生活 慢病 监督 活动

破解动物致伤“迷案”

2020-10-29 来源:北京日报

阅读提要:“有的人,看上去只是一个身披白大褂‘平平无奇’的急诊外科大夫。谁知道他‘私底下’竟干着一些填补空白的事儿!”王传林这么调侃自己。

(北京日报记者 孙乐琪)“有的人,看上去只是一个身披白大褂‘平平无奇’的急诊外科大夫。谁知道他‘私底下’竟干着一些填补空白的事儿!”王传林这么调侃自己。

除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他还有多个身份: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狂犬病控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技术工作组副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专家、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为了其中的每一个身份他都不辞劳苦。上个月,一部由全国200多位专家联合编撰的《中国动物致伤诊治规范》发布,这是我国动物致伤诊疗领域的首部专著。而作为组织者,王传林已经为它付出了整整三年的休息日。

“做这件事,与其说是为情怀,不如说是为责任。”王传林特别喜欢侠客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医之大者,亦士亦侠。在他眼里,侠和医是一样的,都靠着情怀和责任来“提气儿”。

王传林

自制门诊地图

“大夫,家里刚养的小狗,还没打过疫苗,我就被咬了,不会发病吧!”

在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的诊室里,一位年轻女士前来处理动物咬伤。她僵硬地举着被咬伤的左手,神色凝重,脸色有些苍白,看上去非常焦虑。

“您已经第一时间用大量清水冲洗了伤口,并及时来到医院进行规范处置了,大可不必过于焦虑,不过记得带宠物去打疫苗!”对面的王传林一边安排她接种狂犬病疫苗,一边语气平和地开解着患者。

“这位患者代表着公众因为对狂犬病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典型反应——过分焦虑。”工作间隙,王传林抬头跟同事们笑着交流。2005年,北京开始在第一批医院设立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实行24小时接诊,北大人民医院正在其列。王传林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介入动物伤害的救治和研究工作的。

公众因对狂犬病不了解而产生的另一种典型反应——不重视。这往往会带来更惨痛的后果,这一点让王传林感触颇深。2011年夏天,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病人。19岁的男孩坐在诊室里滔滔不绝地自言自语,样子非常亢奋。时而狂呼,时而叫骂,口水喷涌而出,洒得到处都是。

出诊的大夫一问,原来这个男孩是从北京安定医院转诊过来的,在餐厅当厨师的他突发“精神病”,不可自控地折腾、闹事,被同事们送到了医院。安定医院的医生们一评估,发现他精神正常,只是神经兴奋,看不出是什么问题,于是建议他转诊北大人民医院。

正当医生们感到奇怪,探讨病情时,王传林发现,这位病人目光闪躲,不停逃避跟医生的眼神接触。恐惧、兴奋、拖涎……王传林立刻反应过来,这不就是狂犬病的症状吗!

经询问,原来,在这位病人工作的餐厅附近,有流浪狗觅食。身为厨师的男孩时常对这些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小动物心怀恻隐,有了多余的食材、剩饭,会拿到后门喂给流浪狗。一个多月前,手上有伤口的他在喂食过程中,无意间被流浪狗舔舐了伤口。不是被咬伤,他也就没在意。没想到时隔三十几天,竟然狂犬病发。

“这么善良的孩子,如果对狂犬病的常识有基本的了解和重视,远离流浪犬,一旦发生暴露接触就立即到医院规范处理,绝不至于付出这样惨痛的代价!”说到这儿,一直娓娓道来的王传林语气有些激动。确诊后,男孩转诊地坛医院,3天后离开了人世。“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动物体液污染存在感染风险,一定要尽早处理伤口、根据需要应用被动免疫制剂以及按照流程注射疫苗。如果在暴露时立即启动规范的处置措施,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的。”时隔近十年,这件事仍然让他感到沉痛和惋惜。

为了让人们了解狂犬病,进而重视狂犬病,也为了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的狂犬病处置工作,身为国家免疫规划狂犬病疫苗工作组副组长的王传林,多次参与制定和修订了狂犬病预防处置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在日常工作之余,他还与同行们共同开发了一个“全国狂犬病门诊地图”。

打开“狂犬病预防门诊”微信公众号,长按识别“全国门诊”的二维码,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离你最近的5个救治门诊的地理位置信息。

“地图的使用完全是免费的,只有一个想法,让受到伤害的患者第一时间找到可以救治的门诊,让疫苗接种过程中的患者能找到打针的地方。”王传林说,由于狂犬病疫苗有着严格的免疫程序,一共打5针持续时间近一个月,时常有患者向他询问,如果途中出差离京,到了目的地该去哪儿打疫苗呢?

“帮助患者”,出于身为医者最朴素的初心,在王传林的建议下,全国同行将开设狂犬病门诊的医院位置搜集起来,做成了一个地图软件。到现在,它的用户已达数万人。

而正是在王传林和志同道合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十年来,我国狂犬病疫情持续稳步下降。2007年全国报告狂犬病致死数3300例,位居世界第二位;到了去年,全国死亡数为289例,下降比例超过九成。他预计,今年这个数字将不到200例。

“可以说,我国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工作正打开新局面,‘2030年消除犬传人的狂犬病’的目标是有希望实现的。”说到这里,一贯语态冷静的王传林,也流露出难掩骄傲的神色。

拯救致命“无知”

2014年,青岛一大学生被海蜇蜇伤抢救无效去世;

2018年,江苏一家三口被蜱虫咬伤,两人丧命;

2020年,一女子在景区被蚂蚁叮咬致心脏骤停……

近年来,这样令人不寒而栗的新闻时有发生,动物致伤带来惨痛代价绝不是耸人听闻。而随着人与自然界接触的日益频繁和紧密,人类受到动物伤害的状况已远远不再仅限于犬、猫咬伤抓伤。

蚂蚁咬一口你会就医吗?许多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甚至有可能“致命”的问题。王传林说,事实上,动物致伤是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问题,我国动物致伤的现状为高致伤率、高致病率、高并发症率、高致死率。

作为急诊科医生,他在日常工作中接触过很多动物致伤后出现狂犬病、外伤后破伤风等并发症的情况。而令患者产生严重后果的,是其本人对动物致伤的不重视和救治医生对动物致伤的不熟悉。

去年,河北省廊坊市某医院的一位同行打来电话向王传林求助,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突然发生抽搐,全身肌肉僵硬,张不开嘴导致吃饭困难。当地医生查不出病因,没法确诊,有些束手无策。

王传林认为这位患者的症状很像是破伤风,但要确诊还需找到患者致病的原因。经询问,原来,患者家里养了一只看家护院的大鹅,刚刚孵出了一窝小鹅。在护理幼鹅的过程中,患者被护崽心切的母鹅“叨”中了后颈部,造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伤口。由于伤情并不严重,患者完全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事情发生后的第9天,老太太却突然发生了各种家人看来“中邪”一般的症状。

“破伤风其实是一种中毒性疾病,动物嘴里很可能携带破伤风杆菌,一旦发生感染,它就会在伤口‘发芽’繁殖、分泌毒素。”王传林指导当地医生为患者清理伤口,并注射抗毒素中和掉身体里的病毒,采用支持治疗保证患者代谢掉已经进入中枢神经的毒素。两周后,患者治愈出院了。

“事实上,破伤风的诊断和治疗并不复杂。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很多医务人员对外伤后破伤风预防存在很大的误区,同时动物致伤领域也缺乏统一的诊疗行业规范,有些地方医院的医生对这样的病例也不熟悉,极易造成误诊、漏诊。”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在王传林的推动下,2018年5月,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正式成立。今年9月,首部《中国动物致伤诊治规范》出炉。

这份《规范》涉及20多类常见动物,包括犬、蜈蚣、马陆、水蛭、蚂蚁、海蜇、胡蜂、蛇、猴、马、猫、啮齿动物、蜱、禽类、石头鱼、蝎子、雪貂、蜘蛛、猪、毒隐翅虫、SPF级实验动物等的致伤预防、救治等诊治规范。

“希望它可以为医务人员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并能促进动物致伤相关知识的普及。”王传林说。敲响敬畏警钟

翻看这份《规范》,许多闻所未闻的内容令人惊叹,也提醒着人类面对大自然应保持的敬畏之心。“不打扰,是人类与野生动物给予彼此最大的‘温柔’。”王传林化用歌词,表达态度。

在三亚猴岛,在贵州黔灵山公园,在四川峨眉山,轻盈的精灵活跃在山间和枝头。时而狡黠,时而天真,它们憨态逗人地抢走你手中的饼干,亲密无间地伏在你身边合影。它们既是人类在这个星球家园里的“近亲”,同时也是充满危险的“陌生人”。

“目前我国尚无每年猴咬伤发生的确切统计,猴咬伤除可造成一般细菌感染、破伤风外,还可能将狂犬病毒、猴B病毒,甚至某些未知病毒传染给人类……”在《猴咬伤诊治规范》中就列举了这样一种几乎不为人知,却足以致命的“杀手”——B病毒。

王传林介绍,B病毒是病毒性人畜共通传染病,属疱疹病毒科,亚洲地区的猕猴是这种病毒的天然宿主。人类如果被感染猿猴咬伤、抓伤,会引发B病毒症。“可怕的是,虽然同为灵长类‘近亲’,但人猴毕竟有别。这种病毒在猕猴体内仅会引起单纯口腔疱疹,而一旦被人类感染,在经过两天到一个月的潜伏期后,受伤部位就会出现疱疹样水泡,且伴随麻痹及脑神经疾病出现。”

王传林说,这种主要经由被感染的猕猴咬伤及抓伤传染给人类的疾病致死率高达70%以上,“死里逃生”者将终身伴随严重的脑损伤。“虽然目前的研究看来人类对B病毒的易感性是相当低的,且近十年内国内也没有患病的相关报道,但就其严重性来说是足以敲响警钟的。”

大自然是不可亵玩的,对野生动物的敬而远之,是在成全它们一片生存净土的同时,也保护人类自身不受未知侵害的袭击。王传林呼吁景区加强管理,对能够近距离接触到游客的野生动物进行传染病筛查。同时他也指出,对于野生动物致伤,预防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远离。

推广诊治规范

“这份《规范》是动物致伤领域发展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它的发布也是这个领域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一个新起点。”《规范》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组织全国各地50多家单位和200多名专家,历时近三年时间编撰而成,其间也先后在数十家医疗机构试点推行。而一个离奇“迷案”的破解,正是这份《规范》发挥巨大作用的小小“特写”。

去年9月,山东青岛,一个自称“被黄鼠狼咬伤”的年轻小伙儿,深夜两点来到医院。进了医院就出现了休克,经会诊被送进了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医生检查了他的受伤部位——左足,发现肿胀不明显,有两个浅浅的小印儿。经过实验室检查,又发现病人肝肾功能都被破坏,加上眼睑下垂,医生们认为这应该是中毒的表现。

虽然怀疑是被当地蝮蛇咬伤,但由于病人此时十分清醒,并一口咬定是“黄鼠狼”咬伤的,疾病的确诊一度陷入“谜团”。病情危急,诊治容不得延误,主诊的大夫拿出《中国动物致伤诊治规范》,参看《蛇咬伤诊治规范》中确诊的相关条件,完全吻合。

正在此时,病人的家属也打来电话,他们在家里发现一条小小的蝮蛇!医生当即做出蝮蛇咬伤的中毒诊断,为病人注射了抗蝮蛇蛇毒血清。依照《规范》对症支持治疗,没几天,病人就痊愈出院了。

原来,在病人居住的村子周围,时常有黄鼠狼出没。“案发”当晚,黄鼠狼和蛇同时进入了病人家的小院儿。午夜时分,起床上厕所的病人正好碰到了院子里的黄鼠狼,二者都吓了一跳。惊慌失措中,病人踩到了地上的毒蛇,却误认为中了“黄鼠狼”的毒。

好在这出“迷案”剧情在《规范》的指导下,还算是有惊无险。当地医院的医生打电话告诉王传林,“要不是有《规范》条理分明的一条条诊断标准,我们还真没有底气当场诊断、对症施救!”而作为急诊科的专家,王传林比谁都清楚时间在施救过程中的意义,这也是出台《规范》的意义。

王传林说,不久前,他刚刚接到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委托,组织力量排查我国动物致伤防治的现状,不断完善动物致伤诊疗规范。“我希望,全国每一个县都能拥有一个‘动物致伤诊疗中心’。我更希望,通过培训让全国所有治疗动物致伤的医生都能达到应有的同质化水平,让病患在全国各地任何一家医院都能得到符合诊疗规范的标准化治疗。”

他透露,一份动物致伤诊疗的培训教材,目前正在酝酿中。《中国动物致伤诊治规范》也即将由团体标准上升到行业规范,在全国医院推行。“相信到那时,全国动物伤害的诊疗水平将有质的飞跃。”


(运营:)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电脑版 | 手机版

联系合作:010-65369714

广告业务:010-65368968

健康时报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