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卡 搜索
首页 医药 生活 慢病 监督 活动

家庭病床:让大健康走进小家庭

2021-03-05 来源:健康时报网

阅读提要:家在北京的张先生,父亲是一位失能老人,由于经验不足、人手紧张,为了确保日常生活,张先生花高价请护工在家照看父亲的生活起居,但是护工的高薪及老人的日常护理费用成了很大的压力,不仅如此,还要担心护工会因父亲暴躁的脾气而甩手不干。

家有失能老人,常常面临着生理、心理、经济上的三重痛苦。

家在北京的张先生,父亲是一位失能老人,由于经验不足、人手紧张,为了确保日常生活,张先生花高价请护工在家照看父亲的生活起居,但是护工的高薪及老人的日常护理费用成了很大的压力,不仅如此,还要担心护工会因父亲暴躁的脾气而甩手不干。

而这只是普通有失能老人家庭的小小缩影。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为2.49亿,6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约1.67亿。其中,1.8亿以上的老人都有慢性病种,失能、部分失能的老年人口高达42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8%。也就是说,还有4000多万家庭在承受着护理失能老人的生理、心理、经济上的三重痛苦。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家庭病床服务作为居家医疗、居家护理、医养结合的重要部分应运而生。

把病床搬到了家里面,深圳等地先行

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常用药物……早上八点半,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黄贝岭社康中心的邱珊娇医生和同事已经清点好出诊箱中的物品,准备出发。他们一般会在每周二和周四到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家中进行居家诊疗和护理。


社康中心的医护人员正前往患者家中。受访者供图。

“你们终于来看我了!出那么多汗辛不辛苦呀?赶紧喝口水。”邱珊娇和同事刚到吴阿公(化名)家,就被热情地迎进了屋里,接着,吴阿公又拿出了许多零食给他们,在邱珊娇和同事为他查体时,和他们聊家常,俨然一家人的样子。

“吴阿公是我们社康中心第一个建立家庭病床的患者,已经和我们相处五、六年时间了。”邱珊娇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今年八十多岁的吴阿公患有智力问题,几年前出现脑梗后遗症,伴有严重的高血压,家人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属于黄贝岭村的特殊家庭。家人只能勉强自理,缺少很好照顾他的条件。经过评估,为他建立了该社康中心第一张设在家里的“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就是以家庭为日常护理场所,由医护人员每周上门检查身体状况,提供护理服务。让病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护理,既有利于促进康复,又可减轻家庭经济和人力负担,免去了病人长期住院或来回奔波之苦。

黄贝岭村是深圳市最古老的城中村之一,距今有650多年的历史,有很多原住民。随着老龄化到来,黄贝岭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罗湖医院集团黄贝岭社康中心黄文静主任介绍:“很多家庭的老年人都成长在上世纪国内‘婴儿潮’时期,他们的特点就是生活比较节俭,更愿意和家人在一起,抗拒长期留在养老机构或者医院。”当这批老年人身体出现需长期治疗护理的疾病,便捷的诊疗和照护成为每个家庭面对的首要问题。


医护人员上门到患者家中诊疗。受访者供图。

一个小村庄,往往也反映了整个城市的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对开设家庭病床进行了八年的试点探索,并将其纳入社保支付范围。罗湖医院集团作为主要实践单位,从2015年8月大力发展家庭病床,通过医院门诊询问、家属寻求帮助、双向转诊等方式,目前已累计建床5354张,每天在管家庭病床300张左右。

给予患者充分的安全感

《深圳市家庭病床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自2021年3月1日起,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及其举办医院可以为因疾病需要卧床或者身体衰弱、生活不能自理的13类人群,定期上门提供诊疗、康复或者护理服务。

这些人群包括气管插管后、鼻饲或者持续导尿,需要定期进行治疗或者护理的患者;压疮、造口、失禁患者;糖尿病足患者;孕期妇女;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儿童等。这意味着,家庭病床不仅需要医护人员从院内走到院外,服务内容也从治疗扩大到一个综合的医疗护理体系。

对于这种变化,罗湖医院集团的社康中心之前已经尝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患者日常是由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护士在家里进行巡诊和护理,当出现特殊情况时,社康中心会协调双向转诊医院的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一起诊疗、讨论病情。”黄文静主任说。

如果病情发展到需要住院观察的程度,全科医生在患者住院期间到医院探访,将记录的病人日常情况交接给医院的主治医生,同时一起跟踪患者的病情发展。这样不仅保障了患者的诊疗质量,还会让他们在医院接受治疗时很有安全感。


罗湖医院伤口造口专科医生与社康护士上门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受访者供图

“我们全科医生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和成长。”邱珊娇介绍,由于经常和专科医生探讨,同时日常学习一些综合诊疗的知识,社康中心的全科医护人员的水平和前几年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时甚至由于病人较多,还接触并处理一些医院的医生们不曾遇到的情况,他们也会到医院给予专科医生一些指导。

这种社区与医院、全科与专科之间良性的交流学习大大提升了医生们的诊疗质量,也让家庭病床服务打通了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目标。“医生之间互动的最终结果,就是让更多的患者受益。”黄文静说。截至去年,深圳市已累计建立家庭病床6400多张。

“打通最后一公里”还需多方努力

2月23日,国新办举行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发布会,养老作为热点话题被关注。“十三五”期间,民政部和财政部共同在203个地区进行了居住社区养老的改革试点,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表示:在改革中涌现出很多符合基层实际的好做法,其中就有家庭养老床位这么一个创新举措。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家庭病床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据罗湖医院集团副院长林锦春介绍,“家庭病床”虽然已纳入医保,但长期护理险的支付标准、个人承担比例和细则还需进一步明确,对于异地医保或低收入特殊群体如何保障;其次,专业护理人员短缺,服务水平不高,如何提高服务水平,激发志愿者照护老年人积极性,探索建立养老“时间银行”等问题也亟需解决。此外,多数家庭并不适合老人居住,需要对老年人家庭进行必要的适老化和智能化家居改造。需要更多部门从民政、卫健、社区、企业、社工等部门和协会参与进来。

今年两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和委员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委副主委曾钫计划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进一步普及家庭病床的建议》,对我国家庭病床存在的诸多问题及解决途径积极建议献策,“我建议,第一,充实家庭医生人员队伍,大幅增加社区中心的医护人员数量,建立职能完善的团队;第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之间的数据共享,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第三,健全资源下调体系,促进社区服务中心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建议,广泛吸纳社会爱心人士和学生群体参与到养老护理服务行动中来。比如南京曾试行过“时间银行”,让年轻人通过服务老人进行一定量的时间兑换,以便年轻人储蓄养老服务“时间”,调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这种服务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达到全国式通用和兑换。

“家庭病床是解决当前医养分离的重要措施,从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和养老服务需求出发,真正使医疗服务与生活照料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持续的服务。”林锦春说。


(运营:孙欢)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电脑版 | 手机版

联系合作:010-65369714

广告业务:010-65368968

健康时报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