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卡 搜索
首页 医药 生活 慢病 监督 活动

四成乳腺癌50岁以下发病!25岁以后每年做次筛查

2019-08-22 来源:健康时报网

阅读提要:“我国乳腺癌诊断的平均年龄是45岁~55岁,较西方女性年轻了10岁~20岁。发病率在20岁后随年龄增长上升,并在5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50岁以下约占到4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乳腺肿瘤三科主任张瑾教授介绍。

“我国乳腺癌诊断的平均年龄是45岁~55岁,较西方女性年轻了10岁~20岁。发病率在20岁后随年龄增长上升,并在5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50岁以下约占到4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防治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乳腺肿瘤三科主任张瑾教授介绍。

8月23-24日,“第十二届天津国际乳腺癌会议暨2019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海外会场”在天津举行。本届会议由中国抗癌协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承办。

四成乳腺癌50岁以下发病

张瑾教授介绍,亚洲乳腺癌与西方相比具有发病增长快、分布年轻化等特点,筛查防控和精准治疗应有不同策略,不能盲目“一刀切”。

“我国女性月经初潮早、绝经较晚,与西方国家女性相比经期较长,雌激素在体内存在时间较长,更有可能诱发乳腺癌。”张瑾教授指出,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西方化改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运动减少、精神压力大、肥胖等,都有可能是乳腺癌发病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的相关因素。

25岁以后就可以筛查

亚洲女性多为脂肪少、腺体多的致密性乳腺,如出现肿块比较容易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没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可以25岁后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筛查,每两年做1次乳腺X线筛查;对于45岁以上、具有早发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或停经晚的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1次乳腺X线联合乳腺超声筛查,必要时可以补充乳腺磁共振检查。

另外,乳腺癌是与基因突变最具相关性的癌症之一,最常见的遗传基因是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如果发生变异,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最高可增加至80%。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有两位以上一级亲属曾患乳腺癌或携带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人群,更需要定期查体。

精准治讲究 “加与减”

乳腺癌从最初的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到如今的保乳手术、乳房再造术,手术范围在不断“减小”,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做到了外观和功能的保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术后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乳腺癌的化疗也在做“减法”。根据疾病的分期分型,部分乳腺癌手术前后还需要化疗,治疗带来的恶心、呕吐及其他毒副作用始终困扰着乳腺癌患者。如今随着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针对性地筛选合适的乳腺癌治疗人群成为可能。

靶向药物不断问世则让化疗不再是乳腺癌唯一的能够延长生存的手段,化疗得以由过去的三药或双药联合化疗,逐渐转变为单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

如果是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更强调做“加法”,通过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长、增加辅助药物,都能够改善绝经前受体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效降低肿瘤远期复发风险。

对治疗“加法”与“减法”的考虑,关键是看治疗对于疾病的控制情况,是否能够有效降低高危患者复发和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例如对于高危、年轻的乳腺癌患者,有可能需要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治疗手段及治疗时间,降低肿瘤复发风险;对于低危、年龄较大、病理学分型预后较好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充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治疗手段,从而减少治疗副反应。

张瑾教授介绍,由于受到既往“切得越多越干净”等观念影响,目前我国乳腺癌的保乳率、再造率仅为10%~20%,与西方国家60%的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同时我国乳腺癌群体特征也有别于西方国家,分子分型的区别导致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选择上存在差异;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比例较高的特点,则提示更应围绕内分泌治疗来设计临床实验,获得属于亚洲的临床数据,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整体乳腺癌的无病生存。(天津肿瘤医院特约记者 朱芸)


(运营:)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电脑版 | 手机版

联系合作:010-65369714

广告业务:010-65368968

健康时报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