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卡 搜索
首页 医药 生活 慢病 监督 活动

帕金森病越早识别越好

2013-07-11 来源:健康时报

  受访专家

  陈生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神经病学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研究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特约专家门诊)

  门诊见闻

  记者在陈生弟教授的专家门诊现场见到的帕金森病患者不仅爆满,而他们的实际痛苦也远比颤抖要严重得多。

  很多患者都得在好几位家人的陪伴下才能前来,有的还要自带一个既可作拐杖又可作椅子的辅助工具以便随时支撑住不至于摔倒。

  一位80来岁的老太太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当场症状加重,她显得焦虑而痛苦,坐在轮椅中死命抱着两腿,但双腿还是不受控制地想挣脱,狼狈不堪,不一会儿脸色发白,汗也就出来了。而家人除了好言安慰帮助擦汗外,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这时,陈生弟教授赶紧说服其他排在前面的患者稍候,他迅速判断了病情,让这位老太太先把带来的药服下去,不一会儿,老人不受控制的抖动暂时缓解了。

  另一位患者茫然无力地坐在一旁,陪来的家属七嘴八舌:“陈主任您赶紧帮他治治吧,他这段时间不仅脚走不了路,吃不下饭,还直疼得睡不着,家里人实在受不了了!有时半夜他好容易睡着了,还突然乱动,大喊大叫,吵得旁人也难以安眠,白天还要上班,折腾不起啊!来一次还要家里几个人请假陪同,陈主任你帮帮我们全家吧!”

  对此,陈生弟教授都耐心地询问患者病情、服药情况,检查手脚运动情况,不放过任何细节,而在他悉心解释和安慰下,患者和家属也显得镇静多了。

  到中午11点半左右,还有27位患者等着。大多数是挂不到号加号的。尽管如此,当听说一位外地患者因实在预约不到,不得已从黄牛手中购买专家号时,陈生弟教授再三叮嘱他下次别再找黄牛,“实在预约不到来找我加个号!”当天就诊患者实在太多,只得用15分钟匆匆吃完中饭又开始门诊了。

  帕金森病(PD)俗称“抖抖病”,人们常联想到患者手足颤抖,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内科主任陈生弟教授强调,当出现肢体颤抖等易于察觉的运动症状时,患者的脑部黑质已发生不可逆转的病变。其实在患病初期,即运动症状出现前已有非运动症状,若能够早诊断、早治疗,效果会更好。

  早期帕金森病:  发现越早  康复更好

  门诊现场:“医生,我这个病会如何发展下去?请您尽管告诉我最坏情况,我好安排后面的生活。”一位40来岁的患者看似“坚强”实则充满心酸绝望地来咨询。

  陈生弟:这位患者正当年,难怪忧心忡忡。不过患者的病情目前处于发病3年内的帕金森病早期,学术界称为“蜜月期”,此时患者如能接受合理治疗,效果是比较好的。建议患者推迟用左旋多巴,先用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改善症状,推迟运动并发症发生。

  另外,被诊断为不能治愈的帕金森病后,患者多会产生消沉、悲观等,所以早期发现帕金森病人抑郁,及时开导,及早处理很重要。这提示对帕金森病的关爱可能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努力。

  PD伴躯干前屈症:  症状较特异  分辨需警惕

  门诊现场:“一个月前腰突然直不起来了,还被别的医生训斥,说腰的问题怎么可能是帕金森病引起的,打了一个月的金针不见好。”一位60岁的老年男性患者委屈地说。

  陈生弟:这位患者不是普通腰直不起来,而是胸腰椎极度向前弯曲,几乎超过了45度角的特异性姿势异常。根据该姿势,可以判定这位患者患的是非常典型的帕金森病伴躯干前屈症。

  该病很罕见,据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仅6.9%,通常出现在帕金森病进展期,临床上很容易诊断为其他疾病。治疗方面,抗帕金森药物仍然是主要治疗方法,尽管不足20%患者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仍有部分患者通过调整多巴胺能药物获得症状改善。

  Segawa病:  发病在幼年  预后较理想

  门诊现场:一位30来岁的年轻女性宛如正常人进来就诊,完全无法想象她经陈生弟教授治疗前,曾经在少年时期出现双下肢僵硬无法行走。

  陈生弟:这位年轻的女性患者从9岁开始便患有比较罕见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又称Segawa病。是一种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以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为首发症状的少见的遗传性疾病。而这个病成人起病者虽少见,但由于也会出现以肢体不自主震颤、僵硬感等类似帕金森综合征表现,易和常见原发性帕金森病混淆。

  不过一旦确诊后,使用小剂量多巴制剂便可令其症状快速、明显的改善。这位患者目前已基本恢复了活动能力,每天维持药量的费用仅3元。

  原发性震颤:  颤抖有相似  治疗大不同

  门诊现场:一位老先生见到陈生弟教授显得有些激动,两手抖动得更加厉害了:“医生,我这个是帕金森病吗?”

  陈生弟:这位患者虽然出现两手震颤,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可以确诊为原发性震颤而非帕金森病。

  原发性震颤患者常在生活中,如写字、倒水、进食等情况下可加重震颤,没有肌强直,多数患者饮酒后症状减轻。而帕金森病患者主要为静止性震颤,除震颤外,还常伴有动作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等。二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不同,因此在治疗上,二者很不一样,轻度原发性震颤若对生活和工作没有影响的话无需治疗,中到重度震颤,需要应用药物治疗。

  记者手记

  “大家都知道心脑血管病、癌症很严重,帕金森病的危害并不亚于它们。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1.7%的人患帕金森病,由于患者意识很清楚,却控制不了身体,这种痛苦折磨长达几十年。”陈生弟教授多次呼吁社会关爱帕金森病患者。

  在诊疗现场,记者看到的是亲历亲为践行着医家对于患者的关爱。“我的病人动作都比较慢,有的抖得厉害,有的不抖,得仔细根据他们病情调整药物使用情况,还要了解他们服用药物的时间对不对。”被称为临床科学家的他,为了“早诊断早治疗,更好地解除病人的痛苦”,长达三十年带领他的研究团队,争分夺秒地研究着如何尽快把还不明显的帕金森病“揪出来”。

  终于,除了找出嗅觉减退、长期便秘及睡眠行为异常等非运动症状可作为早期预警信号外,他还研究了头颅超声检测黑质高回声区和检测唾液中的DJ-1含量等早期诊断方法,使得帕金森病的正确诊断率超过95%。这项研究获得了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他的努力下,先后主持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帕金森病的治疗。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电脑版 | 手机版

联系合作:010-65369714

广告业务:010-65368968

健康时报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