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卡 搜索
首页 医药 生活 慢病 监督 活动

看病就像哄孩子

2011-02-14 来源:健康时报


  专家简介:
  姜凤英:北京宣武医院心身疾病会诊中心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学系副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脑血管病,运动神经元病,心身疾病及神经症(包括抑郁症、惊恐障碍、焦虑症、身躯形式障碍、适应障碍、睡眠障碍等)。
  出诊时间:周一、周二、周五上午专家门诊,周四上午特需门诊。
  “你要是只知道到处看病,却又怀疑大夫开的药不安全,不按时吃,以后不要再来找我了!”敢放这样大话的大夫,真是不多见。北京宣武医院心身疾病会诊中心主任姜凤英就是这样一位“牛人”。她这样说,患者就是爱听,就信!尽管姜凤英在门诊中讲解得很清楚,还是有四大方面问题要重申。

   过度关注身体是种病
  门诊现场:“我浑身难受,到医院去了好多次,各种检查都做了,可就是查不出病来,我要不要再查查?”病人拿着厚厚的2厘米检查片子,焦急地询问。
  姜凤英:有些人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这种反复自述躯体有病、但病根却在心理方面的状态,叫做“躯体形式障碍”,是“心”里的病痛以躯体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病主要来源是压力,一是自己性格要求完美,老跟自己较劲,有事没事就瞎琢磨,另一方面来自于周遭环境的压力。患者一定要从心理上开导,万事平常心,多锻炼,多出出汗,紧张情绪就缓解了。如果严重了可能需要求医治疗。
  娇惯的孩子易得适应障碍
  门诊现场:一个18岁的姑娘跪在地上“呜呜”地哭,三位亲属一边劝慰一边慢慢拉她起来。她挂了13号却非要第一个看,姜凤英协调好,把她请进了诊室。
  姜凤英:这个姑娘得了抑郁症,从小家里人就特别宠着她,没有原则的宠爱就造成了她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情绪。考上中专之后,她发现别人不会按照她的想法行事,觉得自己无助,老没有人帮助她,又觉得自己没有用,只能哭闹,以各种形式希望达成自己的目的。
  她没有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按号排队这种社会常识她都接受不了,必须实施药物治疗,并辅以心理治疗。
  有了躯体病要先医心病
  门诊现场:三名女性帕金森患者,经过情绪测试,都有程度不一的抑郁症倾向。
  姜凤英:长期的慢性病患者非常容易得抑郁症,而心情的不舒畅更加会反馈给身体,使身体自愈能力降低。另外,一些躯体疾病也破坏大脑的某些功能,从而引发心理问题,如大脑特定部位的缺血或出血易引起抑郁。其次,有些疾病突然发生并留下后遗症,对患者心理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短期内很难接受病残的事实,因而产生抑郁、焦虑情绪。此外,有些药物长期使用也会产生抑郁等副作用。除了患者要警惕情绪问题之外,家人也要注意观察情绪起伏,以便及早治疗。
   抗抑郁药要吃半年以上
  门诊现场:一个50岁女士倾诉,“我是因为儿子找不到工作愁的。当时大夫说我是抑郁症,给我开了一年的药,可是我觉得我吃了3个月就好了,自己就停药了,后来一有不开心,就拿出来吃点儿。安眠药一直没停过。”
  姜凤英:把抗抑郁药当成“速效救心丸”来吃,绝对要不得,安眠药也不能吃这么多。抑郁药至少要吃半年以上,而且要经常复查,由大夫根据病情来判断药量的增减。抑郁症只要经过规范治疗,就能够治愈。有人认为意志薄弱,小心眼才得这病,其实不是。这是因为脑子里神经递质下降了,要给它提升,药物治疗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记者手记: 姜凤英说,心身科医生就像翡翠加工师。每个患者都是一块翡翠原石,外面包裹着厚厚而坚硬的石壳,医生只有细心地询问,耐心地探究,才能够准确检测到病核而不伤到病人,这需要经验的总结和技巧的拿捏。这需要精湛的医术,非凡的耐心,才能让患者全心全意地信任和全心全意地依托。
  严厉又温柔。这的确也是姜凤英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她会在病人不听从医嘱的时候像个严肃的小学班主任:“你要是继续这样,以后不要再来找我看病了!”有的患者说,“被她骂上两句我还就真的听话了!”姜凤英说,对这种病人一定要严厉再严厉,要批评到他悔改,这也是对病人的另一种负责。
  一个医生,有时候你真的需要能镇得住病人,这是一种气势,也是一种源于专业的自信,没有这种能耐,你就没有办法让患者百分百地信任你,从而把全身心都托付给你,听从医嘱,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任。
  门诊见闻:
  如果不是在医院这个特定的空间里,姜凤英穿着标志性的白大褂,单纯看她慈祥的笑容,听她温柔的声音,会让人误以为这是老师在安慰学生:
  “你现在心情好吗?”
  “我来帮你好吗?”
  “咱们先把心气调起来,快乐一点。”
  “每个人身上都有负担,很多政要也得病,可照样快快乐乐当领导。有人背20斤东西没事,有人背20斤,心理负担大,先把自己压垮了。”姜凤英对每一个病人都会先进行独特的“话疗”,启发病人配合医生,逐步找到病人的病核。
  从一早8点接诊第一名患者到下午2点半门诊结束,姜凤英一上午接待了32名患者,除去脑血管疾病患者、一名脑炎患者、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外,有心身疾病的患者占到了50%以上,病人无论带着怎么沉重的心理压力走进来,第一眼看到的总是她慈祥的笑脸。
  一个姑娘在她诊病的间隙闯了进来,她扶扶眼镜诧异地抬眼看,认出来是一个患者的女儿,患者很久没来诊治了,微笑着询问她父亲的近况。
  这姑娘开始还只是说,“我就是来看看您。”姜凤英注意到她的神色不对,细心询问之下,姑娘终于哭着说自己父亲已经故去了。
  姜凤英站起来,默默地拥抱她以示安慰。姑娘趴在她肩头痛哭。她拍拍姑娘的肩膀说,“你肯哭给我看说明你对我的信任,我很感激你。”她给姑娘加了个号,“有空的时候过来找我看看,我给你排解忧伤,憋在心里会憋出病来。”
  “看病就像哄孩子。”结束门诊的时候她对记者说,“你得温柔,还得让病人信任你。”
  记者跟随她一起下楼,连续6个半小时的出诊让她显得有些疲惫,但她的微笑和她银白色的短卷发,仍然让人充满信任和温暖。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返回顶部

电脑版 | 手机版

联系合作:010-65369714

广告业务:010-65368968

健康时报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