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医药 生活 慢病 监督 活动

天津首家“高度近视ICL术后门诊”落户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2025-06-27 来源:健康时报网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成立天津首家“高度近视ICL术后门诊”。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赵少贞直言:“这是一条专为高度近视及近视矫正术后患者铺设的就医快车道,目的在于让最了解他们眼部结构特征与手术史的医生,给出最合宜的下一程视觉方案。”

在过去的门诊中,近视术后患者常常面临“挂哪个科室”的困惑,在诊疗中也因病情复杂性需差异化处理,患者其人工晶状体的计算需兼顾既往做过屈光摘镜手术的情况,这些都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在诊疗过程中需更注重对患者双眼视功能、协调能力及眼部肌肉状态的综合评估。而新门诊的设立,正是为这类患者提供清晰的就诊路径与个性化诊疗方案。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赵少贞。受访者供图

2024年6月,国采政策在天津正式落地,功能性人工晶状体价格普遍下降,全程视力更加可望可及。赵少贞教授坦言,价格下降后患者对功能性人工晶状体选择意愿显著提升,“摘镜一代”也将因此获益。这一群体中不乏高知、高智人群,其工作与生活中对远、中、近全程视力的需求更为突出,而功能性人工晶状体恰好能满足这类需求。

赵少贞教授强调,选择人工晶状体的关键在于“合适”,前提是帮助患者充分理解不同场景对视力的需求。例如使用手机、辨识书本字迹需近视力,查看汽车仪表盘与电脑屏幕需中视力,观看风景与建筑物外观需远视力。曾有经营个体店铺的患者因未明确自身需求,坚持仅矫正远视力,术后出现无法看清收银票据的情况,这印证了患者理解场景化视力需求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医生需在人工晶状体的结构等方面进行谨慎评估,例如平板四襻结构支撑性好,更契合高度近视患者眼部结构特点。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前身是“世界人工晶体中国天津培训中心”,自1989年成立以来,医院坚持把白内障手术作为医生必备技能,让眼科各亚专科掌握白内障手术。赵少贞教授解释这一培养模式:“我院常派医疗队赴新疆、西藏等地开展‘光明行’活动,若仅依靠白内障亚专科医师承担手术工作,人手远远不够。目前,我院各亚专科医师均已熟练掌握白内障手术技术,到一线共建才有底气。”

正是在这种“一专多能”氛围下,“高度近视ICL术后门诊”得以顺利落地,无需跨科转诊,患者到院即可享受在同诊室的联动评估。赵少贞教授认为,此举契合国家提倡的多学科诊疗(MDT)方向,更适合解决高度近视及有屈光手术史的这种跨屈光与白内障双重亚专科的复杂病例。赵少贞教授透露,该门诊启用后已迎来诸多患者咨询。

“未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将持续深化多学科协作机制,整合白内障、屈光、青光眼、眼底等亚专科优势,实现高度近视患者的联合评估与综合诊治。同时,医院将持续强化显微手术培训体系,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推动先进诊疗技术的下沉与规范化推广。在公共健康教育方面,医院还将依托多元化的媒体平台,加强眼健康科普宣传,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赵少贞教授表示。


(运营:荆雪涛)

返回顶部

电脑版 | 手机版

联系合作:010-65369714

广告业务:010-65368968

健康时报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