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金台西路二号 华文/口述 健康时报调查组记者 徐瑶/整理)不能确诊骨折,却按骨折处理治疗。上了5周夹板,输了7天液,还吃了一堆药。今年夏天,我在北京朝阳区二院就遭遇了一件这样郁闷的事!
煎熬——不慎“骨折”,5周夹板活受罪!
8月中旬,我骑车不慎摔倒,挫伤手腕,担心伤了腕骨,第二天去家附近的朝阳区第二医院(2014年8月29日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检查。
当天骨科门诊人很少,甚至可以用冷清来形容,挂号、拍片很快完成。给我接诊的是一位刘姓大夫,我听护士管他叫“主任”,心想还挺幸运,遇上“主任”了。
刘大夫上来就让我拍片子。拍完后,他问我哪摔了,我指了指右手腕青紫处。 “骨折了!得打6周夹板,再输7天液”,大夫简单看了看片子,指了指X光片中的手腕部位。
骨折了?我半信半疑。因为当时并不感到很疼,心想顶多就是挫伤。刘大夫解释说,“老年人骨头脆,容易骨折”。不打夹板怕骨头长不好,输液吃药是为了让骨头尽快愈合,说完噼里啪啦在电脑上敲出几张处方。不到五分钟,我被请出诊室。
我不懂医,只有信大夫,急急忙忙取钱交费。出医院时,我右手打着夹板,左手拎着一口袋药,心情郁闷地回家了。
大热天里,从手掌到肘部全裹紧纱布,只露出5个手指尖,又热又痒。吃饭用左手,洗澡儿子帮忙,连换件衣服都困难。
一辈子身体好,输液是头一次,真跟坐牢一样,右手绑着夹板,左手绑着针头,在人声嘈杂的输液室里,啥也干不了,连上厕所都困难,每天好赖熬完俩小时。
我戴着老花镜一字一句阅读完药品说明书,老老实实吃完一堆中成药。老伴儿说:“可真是活受罪!”
大夫的一句话,让我开始了一个多月的“骨折”治疗。
吃惊——协和医院大夫说我压根没骨折
治疗5周后,我没想再去朝阳区第二医院拆夹板,而是多了个心眼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复查,结果却令我大为震惊——两位副主任医师在看完此前朝阳二院拍的片子后说当时根本就没有骨折!
谨慎起见,接诊的李大夫让我再去拍一张X光片,我忐忐忑忑又进了一次放射科室。
协和医院病人多,拿到片子已是下午,换了位杨大夫坐诊,他仔细观察片子,做出了与李大夫相同的诊断,认为没有骨折,只是腕关节扭伤。
一瞬间我不知到是该高兴还是生气。
“什么?输了7天液,吃了这么多药?”杨大夫听了我的治疗经过,感到非常吃惊。
听了这话,我瞬间全身发凉,从头到脚像是被泼了盆冷水,小心问大夫:“这是不是有点治疗过度了?”杨大夫没说话,只是笑了笑。
杨大夫叮嘱我,回家赶紧把夹板拆了,以防肌肉萎缩,药也不能再吃了,搽点药膏慢慢恢复即可,还教我两种运动手指的办法。
在朝阳区第二医院,输液费、药费、材料费总共花去2780.67元,其中,仅7天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共70支)就花费1680元,且属部分自费药物。在北京协和医院,杨大夫给我开的4支外用活血化瘀的青鹏软膏,一共才80元,仅为朝阳区第二医院刘大夫所开药费的一个零头。
花了钱倒还是其次,平白无故被治疗一个多月,这不活折腾人吗?回家路上,我才慢慢晃过神儿来,越想越觉得匪夷所思。
郁闷——X光片的阴影并不能代表骨折!
究竟骨没骨折,两家医院说法不同,我仍放不下心,决定再找专家看看。
这次我做足功课,把两家医院的检查材料准备齐全,还将就诊经过详细写了下来。随后去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有名的三甲医院,挂了骨科专家号。
接诊的李大夫满头白发,耐心听完我的遭遇,再仔细对比两张X光片,带着我分析。
“两张片子(指朝阳二院的片子和一个月后协和拍的片子)都看不出有明显骨折痕迹,只是第一张片子有点可疑”,李大夫指着朝阳区第二医院所拍X光片中腕骨处的一条阴影。
“不过,有阴影不代表就是骨折”,李大夫说,手腕处的多角骨呈不规则形状,就像人脸一样,从不同角度看,呈现形状也不同。X光片只能拍到一面,有阴影可能是骨折,也有可能是两个多角骨的重叠影,因此不好判断。李大夫尽量把事儿说得我能听明白。
“当时应该再拍一张CT片看清楚,如果医院没有CT条件,或者你不愿拍,也可以先打2周夹板再复查一次X光片”,李大夫说。
如此说来,即使医生水平有限判断不准,也应该进行一次复查,仅凭一张X光片,顶多只能算是“疑似骨折”。
骨折?没骨折?疑似骨折?三家医院说法不同。为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我又去了海淀区一家骨科有名的三甲医院。
这是最后一站,一位张姓主任医师同样认为,第一张X光片中的阴影只能算“疑似骨折”。他说,要想知道究竟有没有骨折,再拍一张CT片即可。如果真有骨折,就算之后骨头愈合,3个月内也能从CT片中看出痕迹。
张大夫认为,6周夹板时间太长,就算是骨折,最多5周,中途还要调整姿势。而输液和吃药,根本就没必要,“伤筋动骨一百天,主要靠自己养。”
“这些药啊,我不好说,总之不要再用了,注意经常活动手腕”,带着张大夫的嘱咐我离开了诊室。
回家后,我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一条关于“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吓出我一身冷汗。
2010年3月1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就曾提醒相关单位关注骨肽类注射剂不良反应,国家中心收到的严重病例报告中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和老年患者,而查阅发现“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正是骨肽类注射剂!
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看了四家医院,三家三甲医院大夫都不能肯定“骨折”,只有朝阳二院大夫说我骨折了。
一场曲折的就医经历在此告一段落,而我的右手,因为打夹板时间过长,至今仍未恢复,拎不了重物,握不紧拳头,连个苹果也削不了。医院不是应该给患者减轻痛苦吗,现在却是增加痛苦,岂不帮了倒忙?
街坊邻居安慰我说:“没骨折,是好事儿啊。”我也只能苦笑,只有我自己知道,碰上了“被骨折”的冤枉事儿!
编后
一次突如起来的骨折遭遇,一段颇为曲折的就诊经历,一场难下结论的医患困惑,北京读者舒先生的遭遇,让记者在深感同情与无奈的同时,更感叹医患关系中的些微遗憾和隐忧。为什么大医院总是人头攒动,一号难求,而小医院却是门庭冷落,患者不足?
诚然,医生的诊断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的诊疗水平和道德责任感都有关系。我们无法断定是医生诊疗不当,直接给接诊医生扣上“过度医疗”的帽子,但是,在不能依靠影像X光片肯定病情的情况下,医生是否能多一份谨慎和责任,多一些检查和怀疑,来减少或许可能的误诊呢?其实,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医生医术的尊重。
医疗是个良心活,6周夹板,7天输液,再加上一堆药物,医生只需“大笔一挥”,年过6旬的患者就要在大热天里来回跑,生活各方面深受影响。如果只是一个简单的方子就能解决问题,又何必让老人不必要地折腾呢,反是帮了倒忙。
这起或许本没必要发生的“骨折”误会,已让舒先生很“受伤”,留下的却是我们对医患关系的更多思考,希望这样的“帮倒忙”越少越好。
(责任编辑:徐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