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最新的针对188 个国家趋势数据的综合性分析结果显示,如今在中国早产并发症和肺炎导致的死亡人数越来越少。1990到2013年期间,早产并发症导致的死亡率降低了 87%。然而与 1990 年相比,2013 年中国因其他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却出现上升,比如:慢性肾病和老年痴呆症。另外,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都有所提高,与 1990 年相比平均增长了8.6 年。这项延长远超出全球平均水平,并在全球各地区预期寿命延长中排名前 25 位。
2014年12月18 日,《柳叶刀》杂志发布研究报告“1990 年 - 2013 年 (基于240 种死因的)全球、地区和国家的特定年龄和性别全死因以及特定疾病死亡率:即2013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系统分析”。该项研究由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 (IHME) 领导的国际研究人员联盟指导进行。
中国最致命的疾病是中风、局部缺血性心脏病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三种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2013 年全部死亡人数的 46%。道路伤害和中风是造成 15 到 49 岁人群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2013 年共导致 267,576 人死亡。在 70 岁及以上人群中,中风是同年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而导致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则是先天畸形形,2013年共造成 50,853 名 5 岁以下儿童死亡。
与1990年相比,2013年中国慢性肾病和老年痴呆症导致的死亡率分别上升了 147% 和121%。2013 年肺癌导致的死亡率也比 1990 年增加了 103%。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江国虹教授, 中国全球疾病负担 (GBD) 论文主要作者称,“在中国,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中风。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和指导,对慢性病人进行科学和规范的治疗与管理,就能有效地延缓慢病的发生或死亡,从而提高全人群的预期寿命。”
自 1990 年起,许多曾在中国造成大量死亡疾病的死亡率都显示出了明显下降。如2013 年,早产并发症的死亡率降低了87%,肺炎造成的死亡人数减少 56%。而在1990 年这两种疾病曾导致 755,570 人死亡。二十三年后,它们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了 507,074 人。
研究还显示,某些疾病和伤害在男性和女性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死亡模式。例如在中国,中风对男性的影响更加明显,2013 年中风造成 1,110,239 名男性死亡,810,450 名女性死亡。与之相比,糖尿病则造成了 65,797 名女性死亡,男性死亡人数则是 65,409。
本文作者之一--来自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胡国清教授认为:“中国在降低疾病死亡率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说明自1990年以来中国政府在疾病控制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准确估算疾病的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对于确定优先工作和评价卫生政策的效果至关重要。全球疾病负担课题组估算的数据,能为政府部门实施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全球来看,人们的平均寿命比 1990 年延长 6.2 岁,2013 年的预期寿命提高到近 72 岁。女性的寿命延长( 6.6 岁)稍高于男性延长( 5.8 岁)。医疗卫生改善、生育减少以及全球年龄模式的转变推动了全球预期寿命的增长。
2013 年,中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 80 岁,男性平均寿命为 73.5 岁。相比之下,1990 年中国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为 70.2 岁,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 为66 岁。在研究所覆盖的 188 个国家或地区中,中国女性的预期寿命排名 51,男性的预期寿命排名59。2013 年,安道尔共和国的女性预期寿命最长(86.7 岁),卡塔尔的男性预期寿命最长(81.2 岁)。莱索托的女性和男性预期寿命皆排名最后,分别是 51.2 岁和 45.6 岁。
“对于世界上大部分地方而言,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这是一个好消息,但我们仍须更加努力致力于解决健康差异,”IHME总监Christopher Murray 博士坦言,“只有得到最佳的有效证据,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政策来改善健康、挽救生命。”
在全世界范围内, 局部缺血性心脏病、中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造成死亡数最多,占总死亡人数的近 32%。降低诸如麻疹和腹泻等疾病的死亡率方面全球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两种疾病在 2013 年的死亡率相比 1990 分别降低了 83% 和 51%。
2013 年全球疾病负担 (GBD,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研究作为一项持久努力的一部分,始终关注全球范围造成人们死亡和病痛的疾病,致力于提供最及时、最新的认识与见解。来自全球的数千名研究人员共同合作,针对死亡原因、因残疾所致的寿命损失以及过早死亡和疾病率进行年度评估。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可用于在全球、地区、国家甚至是特定国家内部的行政区进行长期的健康结局评估,这也进一步提高了这些数据对决策者和国家领导部门的关联性和使用价值。
研究者发现对于某一特定疾病,死亡率最低和最高的国家间,差异仍在日益拉大 - 这是全球健康不平等现象加剧的潜在迹象。他们还强调了评估区域疾病负担的重要性,因为即使是对于同样的健康挑战,相距不远的两个地区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疾病相对来说受到的关注较少,却是过早死亡的最重要原因,特别是药物使用障碍、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肝硬化。20 - 44 岁成年人死亡率的性别差异愈加明显,造成差异的关键原因是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人际暴力、道路伤害和产妇死亡等。对于 5 岁以下儿童,腹泻病、肺炎、新生儿疾病和疟疾仍然是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和疟疾这种两种疾病的死亡趋势与其他疾病截然不同。这两种疾病的全球死亡人数在 2005 年左右达到最高(而不是 1990 年),与 2005 年相比,2013 年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和疟疾的死亡人数分别减少了 22% 和 30%。中国的疟疾死亡率在 1983 年达到最高,造成 1,212 例死亡,但 2013 年这个数字已减少了 88%。
中国的主要死亡原因以及死亡人数
1990 年(死亡人数) | 2013 年(死亡人数) |
1.中风 (1,306,055) | 1.中风 (1,920,688) |
2.慢性阻塞性肺病 (962,632) | 2.局部缺血性心脏病 (1,394,366) |
3.局部缺血性心脏病 (745,373) | 3.慢性阻塞性肺病 (910,809) |
4.肺炎 (477,158) | 4.肺癌 (546,259) |
5.胃癌(282,147) | 5.肝癌 (358,111) |
6.新生儿早产并发症 (278,412) | 6.胃癌(317,760) |
7.肺癌 (269,286) | 7.道路伤害 (313,676) |
8.肝癌 (266,372) | 8.高血压心脏病 (238,764) |
9.道路伤害 (234,087) | 9.老年痴呆症 (225,444) |
10.自杀 (233,459) | 10.肺炎 (211,029) |
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HME)是华盛顿大学的独立全球健康研究机构,它针对全世界最重要的健康问题提供严格的和可比较的衡量,并评估用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IHME 使该信息得到广泛应用,以便决策者获得所需的充分依据,为资源分配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最大程度改善人口健康状况。(徐玮佳 )
(运营:黄奇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