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记者 杨绪军 吴润果 杨小明)新医改提出的近期目标是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作为一院之长,他们对于医改有哪些想法?他们的医院在医改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健康时报特别采访了四家北京地区的三甲医院的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好医院必须有文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办公楼门口没有保安,院内院外的人可以随便进出,院长刘玉村笑称这可能是大医院中最开放的办公楼,“因为医院现在的投诉率已经降到了1.2‰,我才敢放心大胆地在这样的地方办公,不然天天楼里有人吵架,谁招架得住。”
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就像是悬在医院头上的一把剑,可是在北大医院这边,从2006年刘玉村担任院长至今,医院的门诊量节节攀升,投诉率却年年下降,医生感受到了尊重,患者也更加满意。刘玉村说,他治院的秘诀是,先讲文化,后谈经济。
好医院必须有自己的文化,医生是有条件讲文化的。刘玉村认为,当今社会上弥漫着两种心态,一是每个人都着急;二是相互不信任。这个放在医院麻烦就更大了。讲文化,可以让医生们从这些社会情绪中抽身出来,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尊心。
上任伊始,刘玉村就带领30个骨干组成的医疗队下乡,让他们看到农村百姓的穷苦。这样的经历给医生们带来了震撼。“厚德尚道”,刘玉村指着自己名片左上角的院训给记者看,这四个字也同样印在每一个北大医院医生的名片上,时刻提醒着他们,不要忘记自己作为医生的责任。
2008年,刘玉村偶然了解到医院老院子里,有一座立了近百年的北京市水准原点(测量海拔高度的基点)。“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也要像水准原点一样成为行业的标准。”刘玉村抓住这个机会,将水准原点上升成了北大医院的另一个文化符号。
“一个单位没有灵魂,赚再多的钱也是没用的。”刘玉村认为提炼出医院的文化精髓使之铭刻到每一位员工的心中,是自己治院七年来最大的贡献。即将封顶的新大楼,各科室里的高精尖设备,日渐提高的医生待遇,都是随之而来的附属品。
(责任编辑:赵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