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 > 学术 > 正文

复旦大学健康传播学术年会聚焦

新媒体环境中的健康传播与风险沟通

2015-07-01 15:57:33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新闻背景:2015年6月27日,由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世界健康基金会以及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第二届中国健康传播学术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总编辑孟宪励博士以《健康传播与国家策略》为题,分享了他从事健康媒体、从事健康的传播、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多年工作中的体会。他指出,可以用“下热上冷”来概括当下的健康传播业态:没有任何一个时期的健康传播像今天这么火热,但上升到国家意志、政策法规、社会认知方面,却似乎有点遇冷,健康传播效果和公众的要求之间距离仍然很大。健康的传播研究与实践,应该是强化国家策略,政府行为。既在形而下的层面上有效的提高慢病防控,推动公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更重要的是从形而上的层面上,从政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角度,把公众健康看作是国家政治经济建设最基本的载体,看作是社会发展、和谐幸福的终级目的和根本的归宿。

\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董华教授则从设计的角度切入,以大量精彩的案例,介绍了健康传播的设计视角。在主旨报告中,她将国际上非常流行的“包容性设计”的理念带给大家,认为“艺术与健康”是以艺术传播和诠释、促进健康,而包容性正是其中的切入点,因此同济大学已经成立了包容性设计研究中心,以舞蹈、音乐、设计、艺术和视觉传播的形式传递准确的健康内容。比如用动画的方式帮助医护人员的工作,既能让病患了解手术过程,又可以避免血淋淋的情况,让健康充满温情。该中心未来还会帮助健康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增强同理心,让设计不再是冷冰冰。

\

世界健康基金会(Project Hope)徐健蓉高级项目经理从实践经验出发,向我们介绍了健康管理项目中新媒体的应用与启发。她认为,虽然移动医疗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大的技术进步,但我们希望严格按照临床试验的标准,从循证医学、患者隐私等角度严格测试APP的有效性,,也希望APP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到各方面的内容,这样慢病管理的APP管理春天才会到来。而现在健康管理项目中健康信息来源面临数据纷繁芜杂的局面,她希望传播途径中,从患者角度着想,能提供一些中立的信息给患者。

\

链接:本次大会专家的精彩发言汇编

上海市健康教育所所长、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顾沈兵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微信等新媒体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和问题思考,并结合本单位维护的“上海12320”微信公众号,向与会代表介绍了医疗专业社交媒体渠道的运营之道,顾所长的幽默语言博得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

\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务处副处长杨震谈到,我们的健康传播还处于一个自媒体发达的时代,自媒体的自身缺陷有很多。对此,有关传播对策是要寻找一些具有普通意义的伦理原则,这是很著名的生命医学四原则:自主、行善、不伤害、公正。我们在健康传播领域,和普通新闻传播不一样。我们除了遵从普通新闻的伦理原则,更多的是要遵守医学生命的原则,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崔松主任医师从实践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新媒体语境下医生与健康传播,呼吁医务群体更多承担起健康传播责任的同时,也要给予他们相应的鼓励机制。

\

上海东方广播中心“名医坐堂”节目主持人高源主播为我们介绍了电台健康科普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革,她认为觉得做健康传播,传统媒体保证了内容靠谱,新媒体则大大拓展了更广泛的到达率,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

丁香园医学传播总监初洋分享了丁香园作为一个传统深耕专业领域的医疗网站,近年来以丁香医生为旗帜,向大众健康领域转型的经历,表达了对公众健康传播未来发展的期待。

“上海发布”办公室副主任周凯就公共卫生事件的新媒体发布做了阐述。

\

此外,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仁济医院各大三甲医院健康传播相关部门的直接负责人都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医疗系统媒体沟通与公众参与”圆桌论坛环节,结合各自医院进行了介绍,和热烈的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党委宣传员袁蕙芸对于以官方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的定位功能做了深入思考。她认为,这一块主要分为对内和对外两块,对内主要针对对医院员工及医院,而对外则面对病患与社会公众。需要同时做到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此外,她还对仁济医院官方微信针对外部客户开放的查询等服务功能以及对内部员工设置的手机报和手机办公功能进行了详细解读,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

\

(运营:吴笑吟)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