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老人 > 正文

老人没那么“不可理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有时是人心到人心的距离

2015-10-27 14:49:00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作为小辈,我们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老人们?

(健康时报网记者 荆雪涛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可是家里的老宝贝们怎么都那么固执?“废品”一直不扔,在家里堆积成山;宁愿相信陌生人的谎话,也不肯听子女的劝告……老人们到底为什么这么“不可理喻”?作为小辈,我们怎么才能更好的理解老人们?

\

理解老人“怪异”习惯

《每日邮报》曾报道了一位生活在伦敦的72岁老人患上了囤积强迫症,他的房间堆满了其33年来路边捡的杂物,房间内几乎没有落脚之地。听上去非常不可思议,然而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类似行为。今天超市里鸡蛋正在打折,老人赶紧去买了几盒,明天酸奶半价,又买了两桶,后天卫生纸促销,又提了一袋子袋回家……老人们似乎从来不记得家里有多少存货,每天只是“买买买”,俨然成了超市的“搬运工”。除了食物,相信不少人家里还留着很多破损的衣服,空的包装盒和瓶瓶罐罐,过期的宣传单页,甚至是十年前的挂历,五年前的报纸……老人为什么贪便宜大量买入,又不愿意浪费什么都不舍得扔?

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与个人经历有莫大的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教授刘宏教授说,老人曾长期生活在物质极其短缺的时代,却承担着养育家庭的责任。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需要计算的生活使得他们通过节省和忍耐的方式来应对。多年来的生存方式养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老人说穷怕了,没有粮食只能啃谷糠下咽的感觉这辈子都会记得。所以,即便现在生活富足,他们依然保留着节约、囤积的习惯。

遇到这种情况,年轻人首先要理解老人,提高宽容度,不要指责老人的行为,更不要强行清理“废物”,适度范围内尊重老人的意愿,其次,慢慢劝解、引导老人。多给老人传递食物买太多,吃不了完过期了,或常吃剩饭有害健康,反而是浪费的观念;与老人一起整理物品,将一些不需要的物品卖掉,然后用这些钱去做一些好事,让老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也是不错的办法。

老人好骗,是出于被认可需求

一位姓张的朋友总是抱怨,爷爷总是被“忽悠”买一些莫名其妙的保健品,并且价格不菲。有一次她偶然撞见爷爷在银行取钱,回头竟就将一沓现金直接递给了陌生人,一问才知爷爷又买了4个单价2万的“翡翠垫”,身上现金不够,来银行取了。小张急了,拉着爷爷说说“跟您说多少遍了,别花钱买乱七八糟的东西,怎么就说不听呢?在哪买的,我赶紧陪您去退了!”爷爷也急了,说这翡翠垫可是好东西,垫在床上睡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有益健康,他还好心替儿孙3家都买了,不能退!小张替爷爷心疼钱,又不明白为什么爷爷宁愿相信陌生人,也不愿意相信自己,而爷爷也被小张的劝说激怒,生了一肚子气,差点犯了高血压。

作为家庭的决策者,在步入老年后,子孙都拥有了独立的生活,逐渐不再听从自己的“命令”,心里难免失落,同时出于人的被认可需求,老年人希望有所为,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刘教授指出,张爷爷的情况,与其说他相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倒不如说他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张爷爷坚信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所以面对小张的质问,自然产生了抵触心理,小张的就事论事,在爷爷眼里变成了否定他的权威与尊严。

老年人之所以这么“好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向老人推销产品的人员多受过专业培训,利用老人生活相对孤立、情感空虚,想帮助子女又不知从何下手等心理,进行营销。年轻人不妨多给老人普及一些防骗常识和典型骗局,提高老人警惕。一旦老人上当,不要一味训斥,首先理解老人实现自己价值,或关爱家人的心态,减少老人的负罪感,然后陪同老人一起追回损失,吸取教训。

用心倾听,才能真正的沟通

“我知道应该多陪陪爷爷奶奶,可是我去了干什么呢?吃完团圆饭,就只能大眼瞪小眼,想聊天都不知道聊什么。”,在网上,这样的“吐槽”并不少见。其实聊天可以有很多话题,刘宏教授就找到了一个,让年轻人去询问祖父母的过去。

年轻人如果可以耐下性子,静静的聆听,老人们通常很愿意回忆并分享曾经的岁月。在《寻访祖母的秘方》一书中,苏丹同学主动花了几个小时,用网络远程与姥姥聊天,“姥姥的许多行为,在我看来莫名其妙,杞人忧天。我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我没有经历。如果我从出生就必须劳动,不得自由,吃不饱饭,穿不上像样的衣服,经历国家动荡,那我也会成为姥姥一样的人,甚至不如她”,她说,“姥姥现在是个经常会“找茬儿”的老太太;是个有着囤积食物强迫症的老太太;是个早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却依然懵懂无知的老太太;是个倔强自私争强好胜的老太太。但是这之前,她是在艰苦条件下养育了四个儿女的母亲;是个抚养了四个孙辈的姥姥,是个挺过了困难时期又熬过了亲人去世的女强人;是个战胜了无数病魔的坚强勇敢的老人;是个勤俭节约、勤劳善良的人。”

如此看来,每一个人的历史,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老年人不被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与之呼应的时代合理性,当年轻人了解了这些,才能达到真正的沟通和理解。这种互动对老人来说是被尊重,被满足,被陪伴,对年轻人来说,那些朴实的人生故事,都是真实而宝贵的人生经验。老人们,其实没有“不可理喻”。

(运营:荆雪涛)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