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 > 癌症 > 预防复发 > 正文

大于2厘米的大肠息肉要留意

2018-03-09 16:32:18来源:健康时报网|分享|扫描到手机
阅读提要: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都统称为息肉。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以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会有恶变倾向。

(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主任 陈小兵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都统称为息肉。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以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会有恶变倾向。

在这两种息肉当中,比较危险的是腺瘤性息肉,是会有一定癌变机会的,属于癌前病变。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已经被公认为遗传性结肠癌的一种癌前疾病,可恶变为癌症,也有人称其为癌过渡阶段,如果不及时诊断适时治疗,多数患者最终将发生癌变,所以应该积极处理,以免耽误了病情。

医生要想知道患者到底属于哪种息肉,以及要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时候,最有效的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肠镜下检查,从整体形状上医生大致可以判断息肉的良恶性,一般来说,带蒂的、直径小于2cm、表面光滑、镜子推动活动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径较大(大于2cm),表面有出血、溃疡,镜子推动活动度差的往往往是恶性的机会较大,需要引起重视。

一般情况下,肠镜只能根据息肉的形态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诊断,正确的处理是将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科进行进一步的病理检查,这样才能最终判定息肉的性质。由此可见,病理结果才是息肉诊断的“金标准”。

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一般情况下,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大肠癌。

(责任编辑:吴茜茜)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