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吴雨婷/文 李蔚海/图)由健康时报社主办,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支持的“健康中国2015营养与健康科普城市行”活动郑州站举行。
主讲专家:
许俊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学历,我国著名心血管疾病及血栓病专家,卫生部及北京市医学科普专家。
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
“问起血管病的预防,大家都能说上个一二三。其实,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也分为很多层面,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零级预防’”。作为我国著名心血管疾病及血栓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许俊堂教授强调。
许俊堂教授解释说,一级预防是控制好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降低患病几率;二级预防是指对于已经患病,如出现过脑梗、心梗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要管理好生活的各个方面,避免疾病的复发。
而更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零级预防”,是在没有危险因素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预防危险因素的出现,这才是最高层次的预防。“啥都不得总比得了再治好得多。”
许俊堂教授介绍,高血压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起的作用最大,控制好血压可以使得脑卒中减少三分之一、心肌梗死减少四分之一、心衰减少二分之一。也有研究显示,对于高脂血症患者来说,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患病危险就会降低2%~3%。因此,控制好生活中危险因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患病几率,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对于我们更为熟知的“二级预防”,许俊堂教授指出了一个常见的误区。
“家里的老人得了脑梗后,家属最常采用的方法一般就是输液,在病症缓解之后,再让老人喝点中药或者针灸调理调理,有的家属还会给老人找个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
在许俊堂教授看来,这些虽然都是很好的方式,但康复措施对于脑梗患者来讲,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而有效的二级预防首先是要建立在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等。其次是要建立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基础上。
“你不控制好危险因素,再怎么去针灸、理疗、康复都是没有用的。”
活动现场
规律服药别擅自停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疾病治疗的基础,但这并不代表它可以取代药物治疗。对冠心病作用最大的两类药物——阿司匹林和他汀都是不能擅自停用的。
“经常有患者问,病情好转了,能不能停药?我一般都会告诉病人,只要没有不良反应和特殊禁忌,活到什么时候药就要吃到什么时候。”许俊堂强调说,调脂、防血栓的药物都是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的。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预防血栓。“大家都知道动脉粥样硬化会形成动脉斑块,动脉斑块破裂之后会导致脑梗死、心肌梗死等,这时再吃阿司匹林就有点来不及了。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使血液“黏稠度”降低,就不容易形成血栓。也就是说,即使动脉斑块破裂,也难以堵塞血管,不容易发生脑梗、心梗等危险。”“斑块不破,阿司匹林不起作用,一旦斑块破了,阿司匹林就能救命。”
至于他汀,不单是降脂药,更重要一点是,它能够抗动脉粥样硬化,也就是阻止斑块的生成和进展,尤其能够稳定斑块,让斑块不容易破裂,从源头上减少血栓发生的几率。因此,一旦患上了冠心病,即使血脂正常了,也不能擅自停他汀。
“他汀和阿司匹林是一对双保险,一个不让斑块破,另一个破了不让得血栓,最终预防脑梗死、心肌梗死等,减少因栓致死和致残。”
相关阅读:
冠心病老人运动两个原则
循序渐进。老人体力较差,特别是本身就患有血管病的老人。“有些老人决定运动以后,前几天还特有劲头,但折腾没几天感冒了,难受乏力,就把运动抛之脑后。”许俊堂教授认为,冠心病老人运动要循序渐进,要根据身体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这样才容易坚持。
量力而行。不只年轻人会冲动,有时老年人也会。老人看到年龄相差不多的朋友运动有了成效之后,也会大受激励,就会出现突然增加运动量或延长运动时间的情况。但是过量的运动有可能带来危害。一旦出现气喘吁吁、喘不过气的情况,应该立刻停止运动,调整呼吸。
(运营:吴茜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