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以行动捍卫医学科研诚信!

2019-11-22 12:35:49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以行动捍卫医学科研诚信!
  健康时报特约评论员 甄 奇
  “我仍然对这些论文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复性,充满信心。”
  日前,面对曾供职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伊丽莎白·比克学者提出的多篇论文可能出现的图像造假质疑,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发文回应。
  曹雪涛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是我国著名免疫学家。此次被指有多篇论文涉嫌造假,曹雪涛院士及时、真诚的回应,让这场被指“学术不端”的尴尬改变了“味道”,也让人看到了国内外学者对科研的尊重与审慎。
  在中国工程院表示针对有关问题展开调查的同时,曹雪涛院士和被质疑论文所涉及的相关作者,目前也已对5篇被质疑的论文进行了回应解释。对此伊丽莎白·比克回复:感谢提供原始图片并解除疑虑。
  学术探讨从不怕被质疑,有质疑反而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体现。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以诚信作为基石!有质疑不怕,关键要在质疑中检视自己,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强学术风气建设,把诚信要求贯穿科学研究全过程。
  近年来,我国在科研诚信建设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从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重拳出击,不断构筑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去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科研诚信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科技部会同41个部门制定发布相关文件,对科研严重失信责任主体开展联合惩戒。
  法律的堤坝越筑越牢、制度的篱笆越治越密,推动学术风气呈现稳步向好的态势。客观来说,当前学术不端行为还时有发生,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的情况来看,医学科研领域一定程度上还是重灾区。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2017年国际权威医学杂志《肿瘤生物学》撤销107篇中国作者论文事件。
  论文造假其实是世界性难题,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论文发表在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惩戒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造假成本过低。补齐这方面的短板,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今,国家卫健委把“医学科研诚信行为规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纳入立法计划,可以说令人期待。
  此次曹雪涛院士陷入的“造假风波”,再次给医学科研界敲响了警钟:医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造假,只有好的学术氛围才能推动中国医药的进步和世界影响力。相信这不仅需要像曹雪涛院士这样坦然接受质疑的态度,更需要在制度上以“零容忍”的坚决,把监管落到实处。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