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来自医院的国家科技大奖

2019-02-12 10:00:54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医药卫生领域三十余个项目获奖。健康时报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奖专家,带您看看那些从医院里走出来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脑起搏器,让大脑“醒”过来

  健康时报记者 徐婷婷

  ■项目名称: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领衔专家:李路明,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航空宇航工程系主任,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联合专家: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郝红伟;北京协和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郭毅;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余新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孟凡刚、张凯;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功能性神经外科专业负责人凌至培;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员马伯志、姜长青、文雄伟、胡春华、王伟明、刘方军等。   

        由清华大学等单位完成的“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脑起搏器,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植入电极直接刺激大脑,让大脑‘醒’过来。”作为脑起搏器项目的联合专家之一、北京天坛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植入脑起搏器,是国际公认的帕金森病中晚期治疗最优神经外科疗法之一。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防控指南(第三版)》中指出,脑深部电刺激疗法,通过微创手术,在我们的大脑里植入电极,并在锁骨下方植入供电装置,通过慢性电刺激来控制和改善患者运动失能的症状,而在这里所使用的仪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的技术难度大,一直以来被美国医疗器械巨头独家垄断。经过17年科研,中国国产脑起搏器由清华大学研发、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最终在2013年获批上市。

  “自上市以来,已经有超过50%的患者选择了国产脑起搏器。”

  张建国告诉健康时报记者,一直以来,在他进行门诊诊疗的过程中,总能听见一些国产不如进口好的偏见,但其实,在临床的使用和后期随访表明,国产和进口的脑起搏器在质量、性能以及给患者的使用情况后的反馈几乎没有差别。

  而国产的脑起搏器更加适合中国人的体质。  因为中国人的身体比较娇小。

  在植入皮下的电池装配上,国产的比国外产品更轻,并在产品外形上做出了改进,圆润的设计,减少了患者植入的异物感。

  深圳、江苏、昆明、安徽等地也陆续将国产脑起搏器纳入医保范围。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通过医保来使用这款器械。

  张建国算了一笔账,在可供医保的地方,使用国产脑起搏器的帕金森病人只花3万块钱即可完成治疗。

  肾癌手术创新,成功率高达95%

  健康时报记者田茹 实习记者李宁上海长征医院王根华

  ■项目名称:肾癌外科治疗体系创新及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领衔专家:王林辉,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擅长:泌尿系常见病的微创治疗,尤其是泌尿系肿瘤(如肾癌)的微创手术及综合治疗;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五上午。

  ■联合专家: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孙颖浩;东部战区总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曲乐;上海长海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杨波;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吴震杰;海军军医大学医学遗传教研室教授孙树汉;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冰;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医师徐红;海军军医大学医学遗传教研室副教授杨富;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时佳子。   

        “肾癌手术就像是修理‘停摆的钟表’,得保证人体这个大时钟健康地走过每一分一秒。”

  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林辉在说起肾癌外科手术时说道,“而我就是那个修表的钟表匠。”

  肾癌发病率位列成人全身恶性肿瘤男性第6位、女性第10位,是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肾癌外科治疗的常规是根治性肾切除术,但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早期肾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肾功能损害大,易发生慢性肾衰;中晚期肾癌手术切除难度大,术后复发转移风险高。

  王林辉牵头开展的“肾癌外科治疗体系创新及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项目,基于肾脏血管走行的特点及肾脏局部的解剖结构特性,提出了经腹腹腔镜肾动脉超早期阻断的科学观点并建立技术方案,使既往只能开放手术治疗的复杂性大肾癌患者获得了微创手术根治的机会。

  “以前是开大刀,伤口大且创伤重。而现在是打小孔。这样一来,以前不能手术的现在也能手术了,风险还低。”

  王林辉介绍,他们利用人体解剖自然腔道,由尿道到膀胱再到肾脏插入一根管道,向管道里灌冰水,使肾脏降温到25℃以下,缺血耐受时间可延长到40分钟或更长的时间,为彻底清除肿瘤争取了更多的宝贵时间。对术后肾脏功能的恢复起也到了关键作用。

  王林辉及其团队还创建了早期肾癌精准化保肾手术新策略,对各个部位的肿瘤进行术前三维重建,再利用术中的B超定位系统,分析癌肿与大血管的解剖结构,对肾脏的重要供血大动脉进行控制,掌握血流的“总开关”,降低肾脏手术术中的出血风险,成功率高达95%以上。

  通过创新肾癌微创技术,广泛应用3D腹腔镜、机器人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在减少外科手术给患者带来身体创伤的同时,也实现了患者心理创伤最小化,缩短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多种创新技术让王林辉和他的团队斩获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下转21版

  内镜超声,微创诊疗的“中国方案”

  健康时报记者 杨丽萍

  ■项目名称:内镜超声微创诊疗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领衔专家:孙思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超声内镜学组副组长;擅长:经超声内镜下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胰胆肿瘤介入治疗等;出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联合专家: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金震东;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二)主任许国强;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令狐恩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医师年卫东;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镜中心副教授郭瑾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镜中心副教授葛楠等。

  “不在肚皮上开刀或者打孔就能取得胸腔腹腔病变的标本,切除消化管深层的病变、引流出胆囊的结石和腹腔的脓肿。”人体躯干容纳着各种内脏器官,过去,这些内脏器官长肿瘤了,常要手术才能取得病理诊断和切除病变。而如今,孙思予教授和他的团队探索了20年的内镜超声微创诊疗让这一切变得简单起来。

  孙思予教授介绍说,内镜超声(EUS)是将高频超声镜头安置于内镜顶端,在消化道内镜检查的同时获得消化道及周围脏器的高分辨率影像,由于消化道几于贯穿于整个躯干,有了EUS技术,消化道就变成了人体的一条检修管道,一些纵隔或后腹膜等深处的病变都能通过消化道看见。

  有了消化道里面这双“眼睛”后,孙思予教授团队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内镜超声相关创新技术,开发了对应的医疗器械,牵头制定多项国内、国际指南和规范,为多种疾病的诊治提出了“中国方案”。

  胃肠间质瘤位于消化道壁的深层,过去只能采用开胸开腹手术治疗。为了能实现微创治疗,孙思予教授在国际上创造性提出了EUS辅助下结扎和全层切除治疗间质瘤。与外科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得到欧美认可并多次写入相关诊治指南。

  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医学上的难题,课题组在国内最早开展了EUS引导下细针穿刺用于胰腺癌的细胞学和分子诊断,并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EUS引导下组织间放化疗治疗进展期胰腺癌,并形成了基于EUS的胰腺癌诊治体系。

  项目组自主研发的EUS引导下的吻合支架及电植入系统,在EUS引导下可把两个器官瞬间吻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用胃镜微创吻合器官的新方法,无需手术,就可以进行胃镜下的胃肠吻合、胃胆吻合、胆囊胆管引流、胰腺脓肿引流等等。

  技术的创新要让患者受益,就得医生先行。为此,孙思予教授等人举办了60余期国家级培训班,培养了30余名外籍学员在内的1500名学员。

  灾难逃生,先得教会大家自救

  健康时报记者 尹薇 上海市东方医院 李静

  ■项目名称: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领衔专家:刘中民,上海市东方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首创主委;擅长:灾难医学救援的实践与理论、科普。

  ■联合专家: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王立祥;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贾群林;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田军章;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普外科赵中辛。

  “灾难救援,七分科普、三分专业。”这是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教授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图说灾难逃生自救丛书》这套丛书的创作起源,来自于2008年5月刘中民教授带领上海第二批医疗队赴汶川抗震救灾的现场实录。他发现,这场灾难之所以造成巨大生命损失,除了地震本身强度之外,民众缺乏灾难逃生自救的意识和技能也是重要原因。从灾难的惨痛教训中,刘中民发现,我国民众的逃生意识与自救技能相对薄弱。而救援实战经验则让他意识到,90%的生命救援来自家人、邻居、社区的自救与互救。

  因此,从2012年开始,刘中民牵头组织国内灾难救援领域的专家和具有医学背景的漫画专家,开始编写针对民众的科普读物。通过对二十世纪国内外伤亡人数最大的灾难进行检索,团队选定了地震、水灾、海啸、风灾等分册主题,同时针对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事件,锁定火灾、交通事故、煤气中毒、踩踏事故、极端高温等分册主题,形成了15本分册。

  创作过程中,该书以当年的各项法规法律为基础,紧扣国民普遍缺乏逃生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的中国国情,在全国范围内精心遴选具有该类灾难现场救援实战经验的专家担任该分册主编,最终通过1034幅原创、写实漫画,总结了各种常见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来临时的逃生自救技能和步骤,并着重介绍了止血包扎、骨折处理、心肺复苏、伤员搬运等现场急救技能。

  近期,在上海浦东一次居民楼火灾中,一名阅读过此书并经过培训的退休教师,帮助他70岁患有帕金森症的老伴成功逃生。

  2016年5月,刘中民代表全球首支通过认证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参加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时任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女士认为这样一套漫画书在中国发行,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下转22版

  给胃定年龄,找出胃肠癌报警信号

  健康时报记者尹薇 上海仁济医院 袁蕙芸

  ■项目名称:胃肠癌预警、预防和发生中的新发现及其临床应用(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领衔专家:房静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负责人。擅长:萎缩性胃炎等消化道癌前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上午。

  ■联合专家: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陈萦晅,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洪洁,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许杰,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陈豪燕,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李晓波,上海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曹晖,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高琴琰,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熊华,上海仁济医院消化内科陈慧敏。

        “你的胃比实际年龄要大,发生肿瘤风险更高,需要按时做胃镜。”“你肠胃中吃下的膳食纤维太少,共生梭菌检出偏多,需要警惕大肠肿瘤的发生。”

  由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长,上海仁济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房静远教授率领的团队在人们最习以为常的行为中找到了各种高风险行为和预警因素,指导着胃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该项目首次揭秘大肠癌化疗耐药中的肠道菌群“预警”标志物,通过三组临床队列研究首次证明肠癌手术标本高丰度具核梭杆菌“预警”化疗耐药、易复发及预后差,提示肠道菌群的潜在治疗靶点作用,为将来肠菌标志物预测大肠癌术后化疗效果和复发倾向,及根除该菌逆转化疗耐药而改善预后等,提供了坚实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率先阐述大肠肿瘤发生中膳食因素、肠道菌群及表观遗传的“预警”标志物。

  项目组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试验,通过早期大肠腺瘤阶段粪便中共生梭菌丰度即明显高于对照,发现低膳食纤维导致粪便低丁酸盐提示进展性腺瘤发生的高风险,首次证明我国人群中低膳食纤维就是大肠肿瘤发生的高危因素。在此前提下,又证明如果联合应用癌胚抗原和粪便隐血试验,加上粪便共生梭菌的量,早期预警大肠肿瘤效果更佳。项目组还证明了每天1毫克叶酸摄入可预防腺瘤的初次发生(即一级预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胃龄”提示胃的生物学年龄,真实反映胃衰老程度。参考胃龄与实际年龄差而确定内镜等随访间期,有助于减少遗漏癌变并节约医疗费用。房静远及其团队的研究阐述胃肠癌发生中发现非编码RNA、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修饰异常通路及肠菌紊乱的机制,为胃肠癌的预警与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其中部分临床研究成果已为国内超过60家大型医院应用,并被纳入相关临床共识意见中超过20次。

  脊柱创伤,中国技术领跑世界

  健康时报记者 董颖钰 西安市红会医院 王孟飞

  ■项目名称: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领衔专家:郝定均,西安市红会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脊柱脊髓损伤、退变、畸形等脊柱外科复杂疾病的诊治;出诊时间:无。

  ■联合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专业主任宋跃明;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外科椎间盘与畸形病区主任贺宝荣;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沈慧勇;浙江大学明州医院骨科中心主任徐荣明;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胡勇;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外科椎间盘与畸形病区副主任医师闫亮;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颈椎病区副主任医师许正伟;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微创病区主任医师周劲松;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腰椎病区主任医师谢恩。   

        上颈椎是脖子和头部连接部分,包括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年代,上颈椎是一个手术禁区,因为病人手术的死亡率非常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在国内一些大医院,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的手术渐渐可以做了。以往,第一颈椎骨折后,医生会把患者的头和脖子连起来,但是颈部旋转会受到影响,缺点十分明显,病人术后连“向左看齐,向右看齐”也做不到。

  于是,西安市红会医院院长郝定均领衔的团队研发了一个可以使第一颈椎(也叫寰椎)复位固定的钢板。采用这种技术,病人术后还可以保留第一颈椎的旋转功能,这是一个大大的创新。

  “用螺钉固定寰椎的难度特别大,国内95%的医院做不了。”贺宝荣表示,这个操作很可能使患者的椎动脉受到损伤,使之出现脑干梗塞、小脑梗塞等危险。更严重的是,如果造成延髓损伤,会危及生命。

  鉴于这种现状,郝定均和他的团队研究了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参数,以及固定方案。往后,该研究就可以指导术者打螺钉的方式、方向、走形,将大大减少手术中对椎动脉和延髓的损伤。

  郝定均和他的团队在胸腰椎创伤的治疗上也发明了一个叫“Kuma”的器械。别看名字萌萌的,它可是国内甚至国际首创的“复位神器”。贺宝荣介绍,一般脊柱创伤手术进行复位时,70%~80%的复位是不可能的,而“Kuma”可以达到解剖学的复位。这套器械里还有一个复位螺钉,旋转复位螺钉时骨折脱落的椎体可以向前或向后移动达到复位目的,是一种渐进、平稳、有序的复位方法。

  “胸腰椎损伤后,神经管会破裂,破裂后马尾神经会从正常组织中跑出来。”贺宝荣表示,这种损伤国内外只有零星报道。该团队历经25年,对其病理机理、临床分型、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还为这种损伤起了名字——“创伤性马尾神经硬膜疝”,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贺宝荣介绍,这些创新技术目前已经在28个省市、132家医院进行了推广。值得一提的是,“Kuma”在县级医院也得到了推广,相信有更多基层患者将受惠。

  下转23版

  高血压,用药时还得看基因

  健康时报记者 乔靖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罗闻

  ■项目名称: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策略、产品与推广应用(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领衔专家:周宏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并系统研究其发生机制,促进世界各国药政管理和新药开发对种族因素的重视。

  ■联合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刘昭前;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张伟;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李清;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研究室主任陈小平;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肿瘤研究室主任尹继业;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教授周淦;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教授刘洁;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智;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博士赵震宇。

  “1983年,我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参加高血压临床咨询的时候就发现,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心得安在中国人中的有效剂量是10mg/每日3次,而英国人的剂量是中国病人的2倍甚至8倍。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体重的原因,我不信!我觉得这可能和种族差异有关。”

  也正是带着这个疑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周宏灏就此与高血压与药物基因组学的关系结缘,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

  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45亿!201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牵头对45万人调查显示,按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为高血压这个标准,也就是说,每4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然而,在治疗方面也很遗憾,据2014年《美国高血压杂志》,中国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4.1%与9.3%,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血压达标率为27.4%。

  周宏灏院士坚信,这个较低的控制率与缺乏“以遗传背景为基础的个体化防治”密切相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和我的学生们先后在国内的各地采集了4000多人的样品,经过缜密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发现,每个民族独特的遗传背景、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都会表现出药物效应的民族差异。”

  周宏灏院士介绍说,同样用的都是高血压药,但对于不同的人产生的有效性和毒性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如果用药存在不合理,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还极有可能导致某些病人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间,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这也正是周宏灏院士从事此项研究的初衷。

  2012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了周宏灏院士领衔研制的一类用于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基因检测产品,这一组小小的基因诊断芯片和检测试剂盒,对指导中国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化精准药物治疗意义重大。

  这样,即使是治疗高血压,或是在同一高血压患者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医生也可能根据病人的遗传背景及病理环境来选择最合适、最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药物和剂量,使其更接近中国高血压病人所需要的精准剂量,这样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更好。   

        肺癌微创术,让世界认可的中国力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文青

  ■项目名称: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领衔专家:何建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及肿瘤科、移植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微创伤胸外科的奠基人和指南制定者之一,将肺移植的年龄上限刷新为81岁高龄;出诊时间:周一下午。

  ■联合专家: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姜格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中国医学科学院种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高树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王群;中日医院大外科主任刘德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部肿瘤科副教授、肿瘤科主任助理梁文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刘君、邵文龙、王炜。

  从早期的微创胸外科技术,到近来的“无管”胸腔镜技术,再到全球首个裸眼3D手术显示系统的推广应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课题组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外科切除是根治早中期肺癌的关键,但手术技术亟需提高,手术规范、围术期治疗等方面亟待完善。该项目自1994年起开始研究就主要是为了解决早期肺癌手术中的三个重要技术难题:

  如何因人制宜制订手术方案?如何实现精准切除?如何避免陪绑化疗?

  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首先通过建立4种高选择自主呼吸麻醉模式减少了肌松药物及机械通气的副作用。

  然后通过建立7种微创手术切口、6种精准微创切除-重建手术模式,实现了因瘤、因人制宜的精准手术体系,使微创手术适用范围提高到95%以上,同时提高远期生存率6%,并发症率减少60%,将部分极早期肺癌的手术进化为24小时出入院的日间手术。

  为了尽可能保存肺功能前提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本项目首次在国际上规范并细化了早期肺癌3种切除方式的选择标准,同时明确了早期肺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手术质控提供了关键量化标准,用以指导我国早期肺癌微创手术的临床路径与精准切除。

  以往的早期术后化疗方案是通过结合TNM分期进行“一刀切”的方法,是否化疗只与分期相关,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会让许多不需要化疗的低风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化疗负担。

  何建行教授带领的团队通过建立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肺癌术后预后预测芯片和基于临床数据的生存预测列线图,准确地对早期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分层评估,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施治,后者还被美国官方肿瘤研究机构NCIKnightCancerInstitute作为唯一推荐用于临床的肺癌术后预测工具。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