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报检索 > 电子报 > 正文

宝宝的安全感来自妈妈

2017-05-26 19:24:51来源:健康时报|分享|扫描到手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王金现
婴儿最初跟妈妈的交流,
是通过情绪的流动
来表情达意的。 
一次次的,
一个个的感觉碎片,
在婴儿内心日积月累,
就会形成
她对外部世界的印象,
也会形成对自我的感觉,
以及对“妈妈”的判断。
这一模式的内化,
就是成人后的
人际关系模式,
一生都适用。
在我居住和工作的小区内,有很多年轻妈妈。我闲暇时观察,妈妈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蛮大差异。
比如有一位妈妈,她的小孩正跟别的小朋友玩,然后瞥了妈妈一眼,就哭了起来。那位妈妈从包里拿出食物给孩子,孩子就很开心地边吃边玩。我好奇地问那位妈妈:你怎么就知道你的孩子是饿了,而不是要热了或者要撒尿呢?那位年轻妈妈羞涩地说,本能的感知也能猜得出来。
这位妈妈对孩子的需求很敏感,回应得也很及时。那么,孩子内心的感觉一定是舒服的。不仅对妈妈感到满意,也会对自己感到满意,自然也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索外部世界。
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养育者,比如一天有位小孩子不慎跌倒了,一位女士大惊失色,然后厉声厉色地一顿呵斥:“叫你小心,你就是不小心,看看摔倒了吧?”然后还啪啪两巴掌打在孩子身上。
我感到如同打在我心上一样痛:至于吗?多大点事儿啊?这会在孩子内心形成怎样的感觉呢?这样下去,小孩岂不要时时小心谨慎战战兢兢了?那他还敢独自玩吗?
我猜想,孩子的不安全感,大概就是由这样的妈妈的不恰当的回应所造成的吧。
合格的妈妈,能够恰当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然后及时给予回应。至少,在孩子的内心中,对妈妈的满意度要比失望度高些。这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础。
这样,孩子就不会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会对自己的需求而感到羞耻或者恐惧。
同时,孩子感受外部世界时,因为妈妈的存在和镜映,她能够找到参照,找到自己的感觉。
比如说,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婴儿来到陌生的人群中,婴儿哭泣。妈妈说:你是不是感到陌生和害怕呢,不要紧的,妈妈在这里啊。于是那个小孩子真的就不哭了,并且尝试着跟陌生人交往。
在这一过程中,这位妈妈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感知孩子的情绪;二是给孩子情绪命名;三是安抚孩子的情绪。
也就是说,这位妈妈起到的作用,不仅有镜子的映照作用,还起到了容器的容纳、安抚的作用。
这样,在孩子内心,一方面就会对自己的感受有所认知;同时会感觉到是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至少在妈妈身边自己是可以承受的。
那么,妈妈就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基地。孩子的安全感就由此建立。
对于大多数妈妈们来讲,问题在于,自己似乎很难理解孩子的感受,难以成为容纳孩子情绪的容器。
比如,看到孩子跌倒后,内心充满恐惧的那位妈妈。因为自己的恐惧,她在孩子跌倒时,不仅不能正确的理解孩子的感受,反而扭曲地呈现给孩子一些假象。
而且,因为早已被恐惧挤满了心胸,孩子表现出的一点点的意外,就能够让妈妈爆炸。反而需要孩子来安抚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学习成长不清理自己内在的妈妈,是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妈妈的。

(运营:吴芯)

网友评论

  • 微信

    因专业而信赖

  • 微博

    微健康,随时随地不随意

  • 手机报

    轻松看健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